省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經濟及其國際競爭力水平。省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就是省域擁有的經濟綜合競爭力,任何一個省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有能夠占據優勢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文章以《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8年出版,數據為2011~2016年)公布的數據為基礎,深刻揭示不同類型和發展水平的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點及其相對差異,對經濟綜合競爭力、9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以及210個四級指標的排名進行分析,找出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推動力及影響因素,提出若干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方法與對策,為進一步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決策參考。
一、經濟綜合競爭力總體評價
表1 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值位居全國前10位地區及遼寧情況(2011~2016年)
地區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
總分值 |
位次 |
總分值 |
位次 |
總分值 |
位次 |
總分值 |
位次 |
總分值 |
位次 |
總分值 |
位次 |
|
江蘇 |
56.0 |
2 |
57.8 |
1 |
58.9 |
1 |
57.9 |
2 |
58.8 |
1 |
57.5 |
1 |
廣東 |
56.8 |
1 |
56.7 |
2 |
58.4 |
2 |
59.4 |
1 |
58.6 |
2 |
57.0 |
2 |
北京 |
50.6 |
4 |
53.0 |
3 |
56.4 |
3 |
55.8 |
3 |
55.9 |
3 |
52.4 |
3 |
上海 |
52.8 |
3 |
52.6 |
4 |
54.7 |
4 |
53.4 |
4 |
53.5 |
4 |
52.1 |
4 |
浙江 |
50.1 |
5 |
49.7 |
5 |
51.4 |
5 |
50.8 |
5 |
51.6 |
5 |
50.6 |
5 |
山東 |
46.4 |
6 |
48.1 |
6 |
48.9 |
6 |
49.0 |
6 |
48.5 |
6 |
47.9 |
6 |
天津 |
44.0 |
7 |
44.5 |
7 |
47.8 |
7 |
47.8 |
7 |
47.2 |
7 |
45.2 |
7 |
福建 |
39.4 |
9 |
40.2 |
9 |
41.8 |
9 |
41.1 |
8 |
41.5 |
8 |
40.3 |
8 |
河南 |
36.5 |
12 |
37.8 |
11 |
38.8 |
11 |
39.9 |
12 |
40.4 |
9 |
39.4 |
9 |
重慶 |
35.5 |
15 |
35.5 |
18 |
36.6 |
16 |
37.3 |
16 |
38.9 |
12 |
38.3 |
10 |
遼寧 |
42.0 |
8 |
42.9 |
8 |
43.5 |
8 |
40.7 |
9 |
37.1 |
16 |
35.1 |
17 |
2011年以來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綜合評分呈波動下滑趨勢。2016年綜合評分為35.1分(全國平均評價分值為48.1分),比上年下降了2.0分,排位在全國居第17位,處于中勢地位。與2015年相比,綜合排位下滑了1個位次。2011~2013年以來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綜合排位穩居第8位,2014年后呈持續下滑趨勢,由全國上游地區下滑至中游地區。2016年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前10位的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天津、福建、河南與重慶。
二、分項指標評價
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包括9項二級指標,分別是: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發展水平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三級指標有25項,四級指標有210項。
表2 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位次情況(2011~2016年)
年份 |
綜合 排位 |
|
||||||||
宏觀經濟 競爭力 |
產業經濟 競爭力 |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
財政金融 競爭力 |
知識經濟 競爭力 |
發展環境 競爭力 |
政府作用 競爭力 |
發展水平 競爭力 |
統籌協調 競爭力 |
||
2011 |
8 |
8 |
10 |
15 |
8 |
10 |
7 |
5 |
12 |
10 |
2012 |
8 |
5 |
9 |
23 |
10 |
12 |
7 |
4 |
13 |
10 |
2013 |
8 |
7 |
9 |
14 |
8 |
14 |
7 |
4 |
12 |
8 |
2014 |
9 |
10 |
17 |
11 |
23 |
19 |
9 |
3 |
10 |
13 |
2015 |
16 |
16 |
17 |
19 |
31 |
18 |
11 |
5 |
15 |
23 |
2016 |
17 |
26 |
26 |
9 |
9 |
18 |
11 |
5 |
23 |
26 |
從指標變化趨勢看,在9項二級指標中,與2015年相比,只有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2項指標上升,分別上升了10、22個位次,均位居第9位。同樣只有可持續發展競爭力1項指標比2011年上升了6個位次。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經濟競爭力、發展水平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4項指標下滑,比2015年依次下滑了10、9、8和3個位次,排在第26、26、23、26位,導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下滑。由于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下滑動力大于上升的拉力,導致2016年經濟綜合競爭力較上年下滑,排在第17位。知識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與政府作用競爭力3項指標與上年位次相同,依次排在第18、11和第5位。
綜合來看,由于遼寧的中勢指標在指標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決定了經濟綜合競爭力處于中勢地位。從9項二級指標看,沒有強勢指標;優勢指標有3個,占二級指標總數的33.3%;中勢指標2個,占二級指標總數的22.2%;劣勢指標4個,占二級指標總數的44.5%。從25項三級指標看,強勢指標1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4.0%;優勢指標有8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32.0%;中勢指標8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32.0%;劣勢指標8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32.0%。從210項四級指標看,強勢指標9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4.3%;優勢指標有66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31.4%;中勢指標77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36.7%;劣勢指標58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27.6%。
(一)綜合競爭力有2項指標上升
與2015年相比,遼寧只有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2項指標上升,分別上升了10、22個位次,均位居第9位,處于優勢地位。
1.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比上年提升了10個位次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包括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3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15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9位,比2015年迅速提升了10個位次,由中勢地位上升至優勢地位。居遼寧前面的8位的依次為:北京、廣東、內蒙古、浙江、山東、黑龍江、天津和四川,陜西排在第10位。
2011年以來遼寧省人力資源競爭力呈直線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15位升至2016年的第7位,比2015年提升了1個位次。人力資源競爭力中主要是由于15-64歲人口比例由2015年的第8位升至2016年的第7位,提升了1個位次,職業學校畢業生數由2015年的第19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8位,提升了1個位次。此外,文盲率、平均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和人口健康素質依次位居第2、4、5和第9位,均處于優勢地位。
2011年以來資源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同2015年相比,資源競爭力下滑了1位,位居第10位。主要是由于人均年水資源量由2015年的第23位升至2016年的第21位,提升了2個位次,人均可使用海域和灘涂面積2年來均穩居第3位,處于強勢地位。此外,主要能源礦產基礎儲量、人均主要能源礦產基礎儲量、人均耕地面積2年均位居第10、8、10位,處于優勢地位。
2011年以來環境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同2015年相比,環境競爭力由2015年的第24位升至2016年的第21位,提升了3個位次,主要是由于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由2015年的第12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8位,提升了4個位次;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2015年的第30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28位,提升了2個位次。此外人均廢水排放量、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人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人均治理工業污染投資額4項指標均比2015年提升了1個位次。值得關注的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2015年的第17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5位,下滑了8個位次。
2.財政金融競爭力比上年提升了22個位次
財政金融競爭力指標包括財政競爭力與金融競爭力2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財政金融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9位,下滑了1個位次,比2015年提升了22個位次。同2015年相比,財政競爭力與金融競爭力分別提升了21、1個位次,因此財政金融競爭力指標由上年的劣勢地位重返優勢地位。位居全國前10個地區依次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內蒙古和天津,新疆位居第10位。
2011年以來遼寧財政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9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0位,比上年迅速提升了21個位次。主要是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31位升至2016年的第9位,提升了22個位次。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第31位升至2016年的第10位,提升了21個位次。稅收收入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31位升至2016年的第10位,提升了21個位次。此外,提升10位以上的有地方財政支出占GDP比重、地方財政支出增長率、稅收收入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財政支出、地方財政收入這5項分別提升了17、14、12、10、10個位次。
盡管2011年以來遼寧金融競爭力呈下滑趨勢,不過依然穩居在10~11位。由2011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0位,比上年提升了1個位次。主要是由于保險深度由2015年的第28位升至2016年的第12位,迅速提升了16個位次。中長期貸款占貸款余額比重由2015年的第20位升至2016年的第14位,提升了6個位次。保險費凈收入由2015年的第15位升至2016年的第11位,提升了4個位次。貸款余額由2015年的第8位升至2016年的第7位,提升了1個位次。人均存款余額與上年相同,位居第8位。
(二)綜合競爭力與上年持平指標分析
1.政府作用競爭力與上年同樣穩居第5位
政府作用競爭力指標包括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和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3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政府作用競爭力一直穩居第3~5位,遼寧省政府作用競爭力2011、2015~2016年一直穩居第5位,2014年穩居第3位。6年以來一直處于強勢和優勢地位,位居遼寧前面的地區依次為江蘇、浙江、天津、山東,位居6~10位的地區依次為廣東、北京、上海、河北和福建。
遼寧省政府作用競爭力中有2項指標上升,1項指標下降。上升的指標是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和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由2015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3位,由優勢地位升至強勢地位。主要由于最低工資標準由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6位,上升了13個位次。城鎮登記失業率由2015年的第18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8位,上升了10個位次。城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由2015年的第16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5位,上升了1個位次。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由2015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0位,由中勢地位升至優勢地位。主要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由2015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8位,上升了5個位次。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由2015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3位,上升了2個位次。物價調控由2015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2位,上升了1個位次。由優勢地位升至強勢地位。
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呈下滑趨勢,由2016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1位。主要由于財政支出用于基本建設投資比重由2015年的第17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31位,猛降了14個位次。財政支出對GDP增長的拉動由2015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0位,下滑了5個位次。政府公務員對經濟的貢獻由2015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2位,下滑了4個位次。政府消費對民間消費的拉動由2015年的第1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位,下滑了1個位次。
2.發展環境競爭力與上年同樣排在第11位
發展環境競爭力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競爭力和軟環境競爭力2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發展環境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5年的第7位下降至2016年的第11位,下降了4個位次。遼寧省發展環境競爭力2011~2013年3年來連續位居第7位,一直處于優勢地位,2016年排在第11位,下滑至中勢地位。排名全國前10個地區依次為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山東、福建和河北。
遼寧基礎設施競爭力、軟環境競爭力都與上年完成相同,分別排在第9、18位。2011年以來遼寧基礎設施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第9位。主要是由于人均耗電量由2015年的第13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4位,下滑了1個位次。公路網線密度由2015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0位,下滑了1個位次。此外的鐵路網線密度、全社會貨物周轉量、電話普及率、互聯網普及率等7項指標均與上年位次相同。
2011年以來遼寧軟環境競爭力呈直線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8位,迅速下滑了13個位次。與2015位次相同。主要由于社會捐贈款物由2015年的第16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7位,下滑了11個位次。罰沒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第2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5位,下滑了3個位次。每十萬人交通事故發生數由2015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1位,個體私營企業數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23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5位,均下滑了2個位次。萬人外資企業數、萬人商標注冊件數均與上年位次相同,分別排在第7、12位。
3.知識經濟競爭力與上年同樣排在第18位
知識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科技競爭力、教育競爭力、文化競爭力3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知識經濟競爭力呈持續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0位降至2016年的第18位,與2015年位次相同。位居全國前10個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北京、山東、浙江、上海、河南、安徽、湖北與湖南。
2016年遼寧省知識經濟三項指標與2015年相比,文化競爭力提升、教育競爭力下降、科技競爭力持平。2011年以來遼寧省文化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9位降至2016年的第10位,2016年比2015年提升1個位次,位居第10位。主要由于印刷用紙量由2015年的第21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0位,上升了11個位次。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性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第13位升至2016年的第6位,上升了7個位次。圖書和期刊出版數由2015年的第19位升至2016年的第16位,上升了3個位次。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由2015年的第8位升至2016年的第7位,上升了1個位次。
教育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3位降至2016年的第21位,下降了8個位次,比2015年下滑了4個位次。與上年相比,下滑幅度較大主要表現在人均教育經費,由2015年的第18位降至2016年的第24位,下滑了6個位次。教育經費由2015年的第17位降至2016年的第19位,下滑了2個位次。公共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第21位降至2016年的第22位,下滑了1個位次。教育經費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第29位升至2016年的第21位,提升了8個位次。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第11位升至2016年的第7位,提升了4個位次。萬人中小學學校數、萬人中小學專任教師數均比上年提升了1個位次。
科技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降至2016年的第17位,與2015年位次相同。主要表現在R&D經費投入強度由2015年的第17位升至2016年的第12位,提升了5個位次。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第21位升至2016年的第18位,提升了3個位次。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由2015年的第10位升至2016年的第9位,提升了1個位次。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第12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5位,下滑了3個位次。發明專利授權量、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均比上一年下滑了2個位次。R&D經費、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均比上一年下滑了1個位次。
(三)綜合競爭力下滑指標分析
1.宏觀經濟競爭力比上年下滑10個位次
宏觀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3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宏觀經濟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6位,比2015年下滑了10個位次,由中勢地位降至劣勢地位。位居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福建、河南和湖南。
2011年以來遼寧省經濟實力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6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30位,比2015年下滑了12個位次。下滑主要表現在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15年的第14位降至2016年的第31位,迅速下滑了17個位次。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15年的第13位降至2016年的第27位,迅速下滑了14個位次;財政總收入增長率2015年的第10位降至2016年的第20位,下滑了10個位次。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第9位降至2016年的第14位,下滑了5個位次。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第10位降至2016年的第14位,下滑了4個位次。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27位降至2016年的第31位,下滑了4個位次。
2011年以來遼寧省經濟結構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0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20位,比2015年下降3個次位。下滑原因主要表現在貿易結構優化度由2015年的第4位降至2016年的第12位,下滑了8個位次。資本形成結構優化度由2015年的第23位升至2016年的第28位,下滑了5個位次。所有制經濟結構優化度由2015年的第18位升至2016年的第23位,下滑了5個位次。
2011年以來遼寧省經濟外向度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5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10位,比2015年提升了4個位次,主要由于出口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23位升至2016年的第11位,迅速上升了12個位次。實際FDI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29位升至2016年的第23位,提升了6個位次。外貿依存度由2015年的第11位升至2016年的第8位,上升了3個位次。對外直接投資額由2015年的第9位升至2016年的第8位,上升了1個位次。
2.產業經濟競爭力比上年下滑9個位次
產業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4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產業經濟競爭力呈直線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9位降至2016年的第26位,比2015年下滑了9個位次,在全國處于劣勢地位。居全國前10位的依次為:江蘇、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天津、北京、河南、福建與湖北。
2011以來,遼寧省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4項指標均呈下滑趨勢,除了企業處于中勢地位外,其余3項均處于劣勢地位。
遼寧農業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4位降至2016年的第25位,比2015年迅速下滑了14個位次。主要是由于農業增加值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18位降至2016年的第29位,下滑了11個位次。人均農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第2位降至2016年的第6位,下滑了4個位次。農業機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第15位降至2016年的第18位,下滑了3個位次。農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第12位降至2016年的第13位,下滑了1個位次。
遼寧工業競爭力亦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1位降至2016年的第30位,猛滑了19個位次。主要是由于工業區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15年的第9位降至2016年的第23位,下滑了14個位次。人均工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第9位降至2016年的第20位,下滑了11個位次。工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第8位降至2016年的第16位,下滑了8個位次。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由2015年的第13位降至2016年的第18位,下滑了5個位次。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27位降至2016年的第31位,下滑了4個位次。
2011年以來遼寧服務業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降至2016年的第24位,比2015年下滑了7個位次。主要是由于電子商務銷售額由2015年的第11位降至2016年的第17位,下滑了6個位次。服務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第8位降至2016年的第13位,下滑了5個位次。人均服務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第7位降至2016年的第11位,下滑了4個位次。此外,限額以上批零企業利稅率由2015年的第26位降至2016年的第30位,也下滑了4個位次。
2011年以來遼寧企業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6位降至2016年的第17位,比2011和2015年均下滑了1個位次。主要是由于規模以上企業勞動效率由2015年的第16位降至2016年的第27位,下滑了11個位次。規模以上企業平均利潤由2015年的第27位降至2016年的第30位,下滑了3個位次。此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均比上年下滑2個位次。
3.發展水平競爭力比上年下滑8個位次
發展水平競爭力指標包括工業化進程競爭力、城市化進程競爭力、市場化進程競爭力3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發展水平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5位降至2016年的第23位,由中勢地位下滑至劣勢地位,比2015年下滑了8個位次。居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上海、江蘇、廣東、北京、浙江、天津、重慶、山東、福建和江西。
2011年以來遼寧工業化進程競爭力、城市化進程競爭力、市場化進程競爭力均呈波動下滑趨勢,其中工業化進程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6年第30位,比2015年下滑了8個位次,由中勢地位下滑至劣勢地位。主要是由于工農業增加值比值由2015年的第12位下滑至2016年第22位,下滑了10個位次。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第14位下滑至2016年第23位,下滑了9個位次。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由2015年的第27位下滑至2016年第31位,下滑了4個位次。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第18位下滑至2016年第20位,下滑了2個位次。
2011年以來遼寧市場化進程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第15位,比2015年下滑了8個位次,由優勢地位下滑至中勢地位。主要是由于非公有制經濟產值占全社會總產值比重由2015年的第18位下滑至2016年第23位,下滑了5個位次。私有和個體企業從業人員比重由2015年的第8位下滑至2016年第10位,下滑了2個位次。億元以上商品市場成交額由2015年的第7位下滑至2016年第8位,下滑了1個位次。居民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由2015年的第1位下滑至2016年第2位,下滑了1個位次。億元以上商品市場成交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與上年位次相同,排在第12位。
城市化進程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5位升至2016年第16位,下滑了1個位次,比2015年下滑了2個位次,處于中勢地位。城鎮化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這3項指標均比2015年下滑了1個位次。分別由2015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6年第6位;由2015年的第9位下滑至2016年第10位;由2015年的第24位下滑至2016年第25位。
4.統籌協調競爭力比上年下滑3個位次
統籌協調競爭力指標包括統籌發展競爭力、協調發展競爭力2項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省統籌協調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0位升至2016年的第26位,比2015年下滑了3個位次。在全國處于劣勢地位。位居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天津、吉林、黑龍江、青海、江蘇、北京、上海、內蒙古自治區、甘肅與廣東。
2011年以來遼寧協調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3位下滑至2016年的第31位,比2015年下滑了8個位次。由中勢地位下滑至劣勢地位。表現在環境競爭力與經濟競爭力比差由2015年的第11位降至2016年的第29位,下滑了18了個位次。人力資源競爭力與宏觀經濟競爭力比差由2015年的第24位降至2016年的第30位,下滑了6了個位次。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外貿出口總額比差由2015年的第13位降至2016年的第19位,下滑了6了個位次。資源競爭力與宏觀經濟競爭力比差由2015年的第22位降至2016年的第23位,下滑了1了個位次。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差由2015年的第15位降至2016年的第16位,下滑了1個位次。
2011年以來遼寧統籌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26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6位,提升了10個位次,比2015年提升了7個位次,由劣勢地位提升至中勢地位。主要表現在能源使用下降率由2015年的第28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位,迅速提升了27個位次,由劣勢地位躍升至強勢地位。最終消費率由2015年的第24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10位,迅速提升了14個位次。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由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27位,提升了2個位次,處于劣勢地位。
三、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方法與對策
針對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遼寧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借鑒外省的經驗,提出若干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方法與對策。
1.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提升宏觀經濟競爭力
2018年,既是貫徹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以及實施 “ 十三五 ”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其首要任務,就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破解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集中資源要素發展新興產業,為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騰出更大的空間。構建起新的產業部門和體系,形成中高端和有效的供給格局,以更加集約高效的發展模式代替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降低實體經濟發展成本,如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物流成本、能耗成本、要素成本等,破解經濟發展的各種矛盾和束縛。
2.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提升產業經濟競爭力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永恒的主線,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不斷涌現的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化,帶動經濟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模式,新業態。產業應該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主戰場。努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以《中國制造2025》為導向,面向高端制造業推動遼寧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壯大,形成服務業發展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消費升級需求。
3.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提升財政金融競爭力
2018年,我國財政金融政策仍然延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組合,表明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總體不變。在提升財政競爭力方面,要健全財稅政策,加強制度安排,著力解決好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落實加計扣除政策,降低企業負擔,壓縮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從而確保實體經濟的平穩運行。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財政資源配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有效保障農業、教育、社保、醫療、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支出,突出公共服務能力。在提升金融競爭力方面,要防控金融風險,同時要防范互聯網金融發展所隱藏的潛在風險,將重心放在扶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以科技創新推動現代金融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4.繼續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進一步提升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遼寧應該始終將綠色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加強節能環保生態建設,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提高,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持續上升。一是堅持綠色與創新相結合,持續加大綠色創新力度,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將綠色經濟的技術創新納入相關計劃,構建科研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著力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思路,從問題源頭中突破,改進治理方式方法。三是繼續加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力度,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充分發揮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作用,加快推進各項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探索,要加強環保監督與治理,嚴格環境執法,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同時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持續提升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方面的作用。
5.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有效提升知識經濟競爭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遼寧要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積極構筑技術支持體系,發揮市場在科技創新中的導向作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使科技與產業實現更緊密結合。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企業的重新主體地位,破除阻礙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加大文化事業發展力度,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擴大文化交流合作與貿易。
6.提高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統籌協調競爭力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遼寧建設的更加美麗。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圍繞節能技術裝備、技術裝備、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綠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做大做強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從源頭上減少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快水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推進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的回收、綜合利用,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分階段、分區域、分產業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構建生態保護及支撐體系。
綜上所述,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是在不同方面、角度、層次的體現,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影響。要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需善于從制約“瓶頸”入手,從處于關鍵位置、影響范圍大的指標入手,實施難點、重點突破,帶動多數指標提升。著力制止下降指標,做好止降緩降工作;補短增高,盡快減少劣勢指標;精心培育和重點扶持中勢指標,使其成為優勢指標;著力突破,切實鞏固強勢指標的競爭優勢,將優勢指標培養成為強勢指標。此外還需通過創新驅動來推動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最終使經濟形成內升的發展動力,以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