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創造力的競爭,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地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和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提出了分析框架和指標體系,創新能力分析框架,包括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以及137個三級指標。區域創新能力一級指標主要由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5個板塊構成。
一、創新能力總體情況
從整體上看,遼寧省的創新能力仍然處于全國中游水平,遼寧創新能力綜合指標由2016年的第18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7位,創新活力出現上升趨勢。2017年遼寧綜合指標指數比2016年提升了1個位次,比2011年下滑了9個位次,2011~2016年綜合創新能力依次排在第8、8、11、13、15和第18位。
2017年遼寧綜合指標指數為22.26,排在第17位,比2016年提升了1個位次。除了知識創造綜合指標排在第14位,比2016年提升了7個位次,由下游地區提升到中游地區以外,其余4項指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且均為2011年以來最低排位。其中創新績效綜合指標由中游地區下滑至下游地區,比2016年下降了3個位次,排在第21位。創新環境、企業創新2項指標分別排在第20和24位,均比2016年下滑了3個位次,知識獲取比2016年下滑了1個位次,位居第9位,是二級指標中唯一處于上游地區指標。
二、分項指標評價
(一)創新能力現狀
1.知識創造:科研論文綜合指標繼續保持上游地區,專利指標顯著提升
知識創造是用來衡量區域不斷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包括研究開發投入、專利、科研論文等3項綜合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知識創造綜合指標呈波動上升趨勢,2017年遼寧知識創造綜合指標值為22.22,位于全國第14位,比2016年提升了7個位次,其實力、效率、潛力分項指標,依次排在11、11、30位,2016年這3項指標依次排在11、17、30位,2011年為10、14、28位。2017年知識創造綜合指標位居全國前10位的依次為:北京、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安徽、陜西、四川、山東與廣西。
在3項分指標中,優勢主要體現在科研論文綜合指標上,2017年遼寧科研論文指標排在全國第7位,比2016年提高了3個位次。具體表現在2017年科研論文綜合指標中有4項位居前10位,其中每十萬研發人員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13400.64篇,位居第7位,與上年位次相同;每十萬研發人員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13902.22篇,由上一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9位,提升了5個位次。2017年遼寧專利指標比2016年迅速提升了11個位次。主要是由于每億元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由上一年的第24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5位,提升了9個位次;發明專利授權數增長率由上一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21位,提升了8個位次;每萬名研發人員平均發明專利授權、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不含企業)增長率均提升了7個位次。
2.知識獲?。嚎萍己献?、外資企業投資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知識獲取用來衡量區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識的能力,包括科技合作、技術轉移和外資企業投資等3項綜合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知識獲取綜合指標呈波動下滑趨勢。2017年遼寧知識獲取指標值為20.44,位居全國第9位,比上一年下滑了1個位次,在本年度創新能力綜合指標中排位是最靠前的。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7、7、31位,2016年為7、7、29位,2011年為6、5、16位。2017年位于遼寧前面8地區的依次為: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寧夏、天津、浙江與福建,位居第10位的是重慶。
在3項分指標中,優勢主要體現在科技合作綜合指標上,2017年遼寧科技合作比2016年提升了1個位次,居第5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的比例為22.49%,與2016年同樣位居第4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為240226.45萬元,位居第5位,與2016年位次相同;作者異國合作科技論文數量為131篇,排在第10位,2016年位居第7位;每十萬研發人員作者異國合作科技論文數量為94.41篇,排在第10位,比上一年下降了1個位次。此外,作者異省合作科技論文數增長率、作者異國合作科技論文數增長率均比2016年提升了7個位次,每十萬研發人員作者異省合作科技論文數比2016年提升了6個位次。
3.企業創新:技術提升能力較上年略有回升
企業創新用來衡量區域內企業應用新知識、提出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能力,包括企業研究開發投入、設計能力、技術提升能力以及新產品銷售收入等4項綜合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企業創新綜合指標呈波動下滑趨勢。2017年遼寧企業創新指標值為18.9,排在第24位,比2016年下滑了3個位次,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15、19、31,2016年為13、21、30,2011年為6、23、11位。排在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山東、安徽、天津、湖南和重慶。
2011年以來遼寧4項企業創新綜合指標均呈下滑趨勢。有3項指標處于下游地區,技術提升能力2017年比2016年提升了2個位次,排在第23位。技術提升能力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16位提升至2017年的第10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7年的第14位;有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企業數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26位提升至2017年的第20位,這3項指標均上升了6個位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R&D經費外部支出由2016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7年的第16位,上升了4個位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位居第7位。
4.創新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呈上升趨勢
創新環境用于衡量區域為知識的產生、流動和應用提供相應環境的能力,包括創新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創業水平等5項綜合指標。2014年以來,遼寧創新環境綜合指標呈直線下滑趨勢,2017年創新環境綜合指標為22.47,由2016年的第17位降至2017年的20位。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11、19、30,2016年為9、14、30,2011年為8、15、21位。居全國前10位的地區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山東、浙江、湖北、四川、天津和海南。
與2016年相比,創新環境的分項指標中市場環境、金融環境綜合指標都呈上升趨勢,市場環境比2016年提升了4個位次,位居第7位。金融環境比2016年上升了3個位次,排在第18位。其中市場環境中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居民消費水平、按目的地和貨源地劃分進出口總額、按目的地和貨源地劃分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分別位居第6、7、9、11位,都與2016年位次相同。按目的地和貨源地劃分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比2016年提升了14個位次,排在第12位;金融環境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獲得金融機構貸款額增長率比2016年提升了2個位次,位居第3位;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獲風險投資額增長率比2016年提升了18個位次,排在第8位,由下游地區躍升至上游地區。
5.創新績效:產業國際競爭力與上年位次相同
創新績效用于衡量區域創新的產出能力,包括宏觀經濟、產業結構、產業國際競爭力、就業和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等5項綜合指標。2011年以來遼寧創新績效綜合指標呈波動下滑趨勢,2017年創新績效綜合指標為27.58,排在第21位,比2011下滑了12個位次,2016年排在第18位。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16、15、31,2016年為14、14、29,2011年為9、11、8位。居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河北、湖北、浙江與山東。
在創新的經濟績效5個分指標中,除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指標與上一年位次相同外,其余4項指標均呈下滑趨勢。其中宏觀經濟綜合指標“十二五”期間穩居第9、10位,2016年起下滑至全國中游地區,2017年宏觀經濟綜合指標繼續下滑至第14位,比2016年下滑了3個位次。其中人均GDP水平、地區GDP位居第9、10位,分別比上一年下滑了2、3個位次。產業結構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與上一年同樣位居第8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比2016年提升了5個位次,排在第13位。
6.入圍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有9家
2016年,遼寧共有9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其中進入前100強的有3家: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商集團有限公司、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依次位居42、72、100位,其中前兩家的營業收入均超過2000億元。
7.15家企業入圍2016年“中國創新能力1000強”榜單
從企業創新能力看,2016年遼寧省有15家企業入圍“中國創新能力1000強”。其中,國有企業有13家,占總數的86.67%;民營企業有2家,占總數的13.34%。國有企業(包括合資)主要分布在機械制造、能源化工、計算機軟件開發領域;民營企業經營范圍主要為機械制造、工業材料。東軟、中冶集團等信息產業類企業在專利獲取上表現較為突出,排在15家企業前列。從地區分布情況看,沈陽9家,占總數的60%;大連6家,占總數的40%。
(二)創新能力存在的不足
1.知識創造:研究開發投入明顯不足,下滑速度較快
近年來遼寧研究開發投入指標呈下滑趨勢,研究開發投入中的政府研發投入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18位下滑到2017年的第28位,迅速下降了10個位次;每萬人平均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由2016年的第11位下滑到2017年的第13位,下降了2個位次;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增長率排位依然靠后,排在第25位。專利中的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不含企業)增長率、發明專利授權數增長率分別排在第24、21位,處于下游地區??蒲姓撐闹袊H論文數增長率排在第30位,比上一年下滑了3個位次。
2.知識獲?。杭夹g轉移、外資企業投資綜合指標下降
遼寧技術轉移綜合指標呈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0位迅猛下滑至2017年的第25位,比2016年下滑了2個位次。有3項指標比2016年下降,其中技術市場交易金額增長率(按流向)由2016年的第21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30位,下滑了9個位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增長率排在第25位。外資企業投資也呈下滑趨勢,由2016年的第7位迅猛下滑至2017年的第9位,3項指標均呈下滑趨勢,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資金中外資部分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21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29位。
3.企業創新: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明顯不足,新產品銷售收入、設計能力下滑
企業創新中3指標均呈下滑趨勢,企業研究開發投入、設計能力、技術提升能力綜合指標排在第25、24、18位,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由2016的第17位下滑至2017的第25位,迅速下滑了8個位次。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員中R&D人員比重由2016的第20位下滑至2017的第23位。設計能力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增長率由2016的第17位下滑至2017的第23位。新產品銷售收入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長率由2016的第24位下滑至2017的第30位。
4.創新環境:創業水平較低,創新基礎設施亟待提高
創新環境指標中的創新基礎設施、創業水平、勞動者素質綜合指標均呈下滑趨勢,分別排在第16、22、30位,依次下滑了7、6、2個位次。降幅較大的具體表現在創新基礎設施中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4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22位,下滑了18個位次;互聯網上網人數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21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31位,下滑了10個位次。創業水平中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畢業企業數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14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27位,下滑了13個位次。勞動者素質中的教育經費支出的增長率、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分別排在第31、30位。
5.創新績效:產業結構不合理,可持續發展與環保能力較差,就業仍不樂觀
與上一年相比,遼寧創新績效5項分指標中有4項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幅度較大的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由2016年的第17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22位,下滑了5個位次,其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長率由2016年的第6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27位,猛降了21個位次,直接由上游地區下滑至下游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價值)下降率由2016年的第13位下滑至2017年的第27位,迅速下滑了14個位次。宏觀經濟中的地區GDP 增長率由上一年的第29位下滑至全國最后一位。產業結構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下滑至21位,下滑了4個位次;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由上一年的第29位下滑至第30位。就業中的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增長率與上年同樣排在第30位。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遼寧創新能力中的優勢與不足,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1.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近年來,遼寧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迅速增強,但從總體上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大部分資金主要投向了大學和研究機構,只有少部分投向了企業。體現在企業研發機構數量過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總企業數的比例低。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政府應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投入對企業創新的引導作用,采取多種措施,引導企業樹立創新觀念,帶動企業增強自主創新意識,提高創造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能力。
2.加大政府研發投入力度,提高研發產出效率
遼寧省政府一直比較比較重視研發活動,政府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也較高,不過政府研發投入增長率較低,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完善創新政策體系建設,激發市場主體開展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加強對前瞻性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建設。同時,要通過科研項目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研發經費投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遼寧科技研發資金的使用效率。此外,遼寧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總量的同時,應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更多的資源,特別是研發資源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改善研發資源配置結構,要加強高校及科研單位的知識再生能力,同時應該重視外部知識的獲取,重視企業研發投入與外部研發合作,加強與外省、外國科技合作,加強技術轉移水平。
3.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與創新創業氛圍,提升創業水平
遼寧省市場環境較好,不過勞動者素質不高,創新基礎設施較薄弱,創業水平大幅下滑。為提高遼寧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通過了自主創新條例,適用于本省研究開發與創造成果、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創新環境優化等自主創新促進活動??茖W技術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推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開放科研設備、設施,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基礎條件服務平臺,建立開放共享的運行服務管理模式,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監督、獎懲辦法。通過制定實施自主創新政策,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示范作用和創新政策的先行先試作用,重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與創新創業氛圍,優化創新環境,提升創業水平。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推進教育公平,確保教育經費增長隨人口增長同步提高。
4.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難題,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遼寧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夠均衡,區域不夠協調發展、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面臨著解決歷史形成的重工業產業結構和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安置問題。遼寧應“以轉型促增長、以創新強后勁”為指導,增強老工業基地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產業發展的常規路徑,全面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是遼寧工業轉型、進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重中之重。應制定適合遼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形成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制定和實施產業激勵政策,為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立法;引導、鼓勵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發展外部環境。遼寧仍需注意工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盡量使廢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項也保持較低水平,減少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強化高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的作用,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5.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為建設創新型遼寧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只有加強高等素質教育,培養高科技人才,才能滿足創新能力發展的需要。由于遼寧的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導致大量創新型人才外流,大大削弱了自主創新的能力。要加快創新人才培養、實現經濟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快構建人才發展高地,要選好、用好、服務好人才,圍繞遼寧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嚴格遴選程序,推選一批改革發展迫切需要的高層次緊缺人才,讓其領銜重點工程建設、承擔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形成高端人才服務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落實各項支持鼓勵政策,特別要切實落實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及時為其解決實際困難。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使高層次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
附表 遼寧省創新能力綜合指標(2011~2017年)
指標名稱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綜合評價值 |
8 |
8 |
11 |
13 |
15 |
18 |
17 |
1 知識創造綜合指標 |
16 |
14 |
11 |
13 |
13 |
21 |
14 |
1.1 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 |
13 |
10 |
10 |
11 |
12 |
14 |
20 |
1.2 專利綜合指標 |
12 |
15 |
17 |
14 |
15 |
24 |
13 |
1.3 科研論文綜合指標 |
22 |
26 |
18 |
19 |
10 |
10 |
7 |
2 知識獲取綜合指標 |
6 |
6 |
6 |
5 |
8 |
8 |
9 |
2.1 科技合作綜合指標 |
3 |
5 |
5 |
3 |
4 |
6 |
5 |
2.2 技術轉移綜合指標 |
10 |
11 |
6 |
11 |
22 |
23 |
25 |
2.3 外資企業投資綜合指標 |
6 |
6 |
6 |
5 |
7 |
7 |
9 |
3 企業創新綜合指標 |
14 |
12 |
14 |
20 |
17 |
21 |
24 |
3.1 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 |
15 |
15 |
15 |
18 |
16 |
17 |
25 |
3.2 設計能力綜合指標 |
9 |
10 |
15 |
17 |
22 |
21 |
24 |
3.3 技術提升能力綜合指標 |
18 |
6 |
22 |
25 |
21 |
25 |
23 |
3.4 新產品銷售收入綜合指標 |
12 |
6 |
16 |
19 |
15 |
15 |
18 |
4 創新環境綜合指標 |
11 |
7 |
15 |
12 |
14 |
17 |
20 |
4.1 創新基礎設施綜合指標 |
13 |
8 |
10 |
12 |
10 |
9 |
16 |
4.2 市場環境綜合指標 |
7 |
2 |
8 |
10 |
14 |
11 |
7 |
4.3 勞動者素質綜合指標 |
8 |
15 |
19 |
7 |
9 |
20 |
22 |
4.4 金融環境綜合指標 |
24 |
5 |
25 |
26 |
18 |
21 |
18 |
4.5 創業水平綜合指標 |
12 |
21 |
23 |
24 |
26 |
24 |
30 |
5 創新績效綜合指標 |
9 |
15 |
17 |
15 |
15 |
18 |
21 |
5.1 宏觀經濟綜合指標 |
9 |
9 |
9 |
10 |
9 |
11 |
14 |
5.2 產業結構綜合指標 |
14 |
13 |
17 |
17 |
18 |
17 |
20 |
5.3 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指標 |
12 |
14 |
14 |
13 |
14 |
22 |
22 |
5.4 就業綜合指標 |
12 |
24 |
27 |
28 |
27 |
25 |
26 |
5.5 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綜合指標 |
13 |
19 |
14 |
14 |
14 |
17 |
22 |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1~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