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建立創新調查制度的有關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立符合國情的全國創新調查制度,準確測算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并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的指示精神,全面了解企業創新活動的總體規模和分布情況,了解企業創新的類型、成效、合作方式、政策環境、阻礙因素以及企業家對創新的認知等情況。2014年,我們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筑業企業和服務業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共調查企業總數為25498家,其中:工業企業15705家,占61.6%;建筑業企業481家,占1.9%;服務業企業占9312家,占36.5%。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遼寧省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全省企業技術創新基本情況
(一)技術創新較為活躍,有26.9%的企業開展了創新活動
2014年,遼寧省在被調查的25498家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企業為6869家,占26.9%。其中成功實現創新活動的企業為6553家,占25.7%;同時實現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等4種創新活動的企業為1092家,占4.3%。
圖1 全省企業創新活動情況
1.分行業看,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活躍度高低依次為建筑業、工業和服務業
2014年,在被調查的三大產業中,建筑業的481個企業中,有234個企業有技術創新活動,占建筑業企業總數的48.6%;其中成功實現創新活動的企業為233個,占48.4%;同時實現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等4種創新活動的企業為29家,占6.0%。
圖2 分行業企業創新活動情況
工業的15705個企業中,有4290個企業有技術創新活動,占工業企業總數的27.3%;其中成功實現創新活動的企業為3989家,占25.4%;同時實現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等4種創新活動的企業為829家,占5.3%。在工業行業的三個大類中,制造業技術創新水平最高,有28.7%的企業有創新活動;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其次,有23.4%的企業有創新活動;最后是采礦業,有14.7%的企業有創新活動。詳見下表。
表1 工業企業創新情況比重表
|
企業數 (個) |
|
||
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 |
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占比重% |
同時實現四種創新的企業所占比重% |
||
工業企業總計 |
15705 |
27.3 |
25.4 |
5.3 |
采礦業 |
1388 |
14.7 |
14.0 |
2.0 |
制造業 |
13958 |
28.7 |
26.6 |
5.7 |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
359 |
23.4 |
21.5 |
0.6 |
服務業的9312個企業中,有2345個企業有技術創新活動,占服務業企業總數的25.2%;其中成功實現創新活動的企業為2331家,占25.0%;同時實現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等4種創新活動的企業為235家,占2.5%。
在服務業的大類中,金融業技術創新水平最高,有53.9%的企業有創新活動;最低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有19.1%的企業有創新活動。詳見下表。
表2 服務業企業創新情況比重表
|
企業數 (個) |
|
||
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 |
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占比重% |
同時實現四種創新企業所占比重% |
||
服務業總計 |
9312 |
25.2 |
25.0 |
2.8 |
批發和零售業 |
6781 |
24.6 |
24.6 |
1.7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1052 |
22.3 |
22.1 |
3.7 |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292 |
52.8 |
50.7 |
12.3 |
金融業 |
52 |
53.9 |
51.9 |
25.0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576 |
19.1 |
18.9 |
2.4 |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459 |
27.2 |
26.6 |
3.1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99 |
27.3 |
27.3 |
1.0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1 |
|
|
|
2.分地區看,有6個城市的企業創新活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8個城市的企業創新活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年,遼寧省有大連、鞍山、阜新、盤錦、鐵嶺和葫蘆島6市超過了省平均水平,最高的阜新市共有42.7%的企業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沈陽、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遼陽和朝陽8市低于遼寧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撫順市共有17.5%家企業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詳見下表。
表3 全省分地區企業創新情況比重表
|
企業數(個) |
|
||
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 |
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所占比重% |
同時實現四種創新的企業所占比重% |
||
總計 |
25498 |
26.9 |
25.7 |
4.3 |
沈陽市 |
6616 |
26.8 |
26.1 |
3.9 |
大連市 |
5261 |
29.1 |
27.6 |
4.8 |
鞍山市 |
2282 |
27.5 |
24.0 |
2.5 |
撫順市 |
1381 |
17.5 |
17.1 |
3.7 |
本溪市 |
939 |
19.1 |
18.2 |
3.4 |
丹東市 |
1200 |
24.3 |
22.4 |
3.8 |
錦州市 |
1212 |
26.7 |
24.9 |
6.5 |
營口市 |
1804 |
22.4 |
21.8 |
3.8 |
阜新市 |
900 |
42.7 |
41.2 |
8.2 |
遼陽市 |
791 |
21.2 |
20.7 |
3.0 |
盤錦市 |
890 |
30.3 |
29.9 |
5.5 |
鐵嶺市 |
708 |
32.5 |
30.9 |
4.0 |
朝陽市 |
1029 |
25.2 |
24.6 |
4.6 |
葫蘆島市 |
485 |
38.4 |
37.7 |
8.3 |
(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有13.7%的企業開展了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
2014年,在遼寧省25498家企業中,有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企業3486家,占企業總數的13.7%。其中,只有產品創新616家,占企業總數的2.4%;只有工藝創新619家,占企業總數的2.4%;同時進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企業1761家,占企業總數的6.9%;僅有正在進行或中止創新活動[正在進行的創新活動指正在進行、尚未完成預定目標任務的產品(服務)或工藝(流程)創新活動;中止的創新活動指由于各種原因中斷、延期、放棄或失敗的產品(服務)或工藝(流程)創新活動。]的企業490家,占企業總數的1.9%。
圖3 全省企業技術創新情況
1.分行業看,企業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躍度的高低排序依次為建筑業、工業和服務業
2014年,在被調查的三大產業中,建筑業的481個企業中,有130個企業有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動,占建筑業企業總數的27.0%;其中,僅有產品創新6家,占企業總數的1.3%;僅有工藝創新55家,占企業總數的11.4%;同時進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企業55家,占企業總數的11.4%;正在進行或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14家,占企業總數的2.9%。
工業的15705個企業中,有2653個企業有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動,占工業企業總數的16.8%;其中,僅有產品創新452家,占企業總數的2.9%;僅有工藝創新378家,占企業總數的2.4%;同時進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企業1398家,占企業總數的8.9%;僅有正在進行或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436家,占企業總數的2.7%。
服務業的9312個企業中,有702個企業有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動,占服務業企業總數的7.6%;其中,僅有產品創新159家,占企業總數的1.7%;僅有工藝創新186家,占企業總數的2.0%;同時進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企業309家,占企業總數的3.3%;僅有正在進行或中止創新活動的企業51家,占企業總數的0.6%。
2.分地區看,有7個城市的企業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動水平高于遼寧省平均水平,有7個城市的企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年,遼寧省有大連、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鐵嶺、和葫蘆島7市超過了省平均水平,最高的阜新市共有29.1%的企業開展了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動;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盤錦和朝陽7市低于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撫順市共有7.6%家企業開展了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活動。詳見下表。
表4 全省分地區科技創新情況表
|
企業數(個) |
有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 |
|
|||
僅有產品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僅有工藝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同時進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僅有正在進行或中止的創新活動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總計 |
25498 |
13.7 |
2.4 |
2.4 |
6.9 |
1.9 |
沈陽市 |
6616 |
10.3 |
1.4 |
2.0 |
5.6 |
1.3 |
大連市 |
5261 |
16.2 |
2.9 |
2.9 |
7.7 |
2.8 |
鞍山市 |
2282 |
12.3 |
1.1 |
2.7 |
4.6 |
3.9 |
撫順市 |
1381 |
7.6 |
1.2 |
0.9 |
5.0 |
0.5 |
本溪市 |
939 |
12.5 |
1.6 |
4.2 |
4.9 |
1.8 |
丹東市 |
1200 |
14.2 |
3.2 |
1.1 |
7.7 |
2.3 |
錦州市 |
1212 |
17.1 |
2.3 |
2.6 |
9.5 |
2.6 |
營口市 |
1804 |
15.8 |
4.4 |
2.3 |
8.0 |
1.1 |
阜新市 |
900 |
29.1 |
9.6 |
4.3 |
13.1 |
2.1 |
遼陽市 |
791 |
9.5 |
2.0 |
1.0 |
5.8 |
0.6 |
盤錦市 |
890 |
8.8 |
1.4 |
0.8 |
6.0 |
0.7 |
鐵嶺市 |
708 |
15.8 |
3.5 |
1.6 |
8.1 |
2.7 |
朝陽市 |
1029 |
12.8 |
1.2 |
3.5 |
6.9 |
1.3 |
葫蘆島市 |
485 |
26.8 |
4.1 |
7.0 |
14.2 |
1.4 |
(三)企業創新活動以自主研發為主,其他形式為輔
2014年,在遼寧省25498家企業中,由本企業自主承擔進行研發活動的企業1921家,占企業總數的7.5%;由本企業出資委托其他企業(包括集團內其他企業)、研究機構或高等學校進行的研發活動400家,占企業總數的1.6%;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購買(或自制)機器、設備、軟件、土地、建筑等企業1331家,占企業總數的5.2%;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從其他企業(包括集團內其他企業)、研究機構或高等學校獲取各類專利、版權、技術訣竅、非專利發明和其他類型的技術的企業178家,占企業總數的0.7%;為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進行的人員培訓的企業1170家,占企業總數的4.6%;對新產品進行外觀或包裝方面的設計的企業497家,占企業總數的1.9%;將新產品推向市場時進行的市場調研和廣告宣傳等活動的企業624家,占企業總數的2.4%;有其他創新活動,如與實現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有關的可行性研究、測試、工裝準備等企業737家,占企業總數的2.9%。
1.分行業看,建筑業企業由本企業自主承擔進行研發活動的企業78家,占企業總數的16.2%;工業企業由本企業自主承擔進行研發活動的企業1480家,占企業總數的9.4%;服務業企業由本企業自主承擔進行研發活動的企業364家,占企業總數的3.9%。詳見下表。
表5 全省分行業企業研發情況表
|
企業數(個) |
有內部R&D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外部R&D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獲得機器設備和軟件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從外部獲取相關技術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總計 |
25498 |
7.5 |
1.6 |
5.2 |
0.7 |
|
工業 |
15705 |
9.4 |
1.9 |
7.4 |
0.8 |
|
建筑業 |
481 |
16.2 |
5.2 |
11.9 |
3.3 |
|
服務業 |
9312 |
3.9 |
0.9 |
1.3 |
0.4 |
2.分地區看,遼寧省有大連、鞍山、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鐵嶺7市由本企業自主進行研發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超過了遼寧省平均水平,最高的阜新市為12.4%;沈陽、撫順、本溪、遼陽、盤錦、朝陽和葫蘆島7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撫順市為3.8 %。詳見下表。
表6 全省分地區企業研發情況表
|
企業數(個) |
有內部R&D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外部R&D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獲得機器設備和軟件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從外部獲取相關技術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總計 |
25498 |
7.5 |
1.6 |
5.2 |
0.7 |
|
沈陽市 |
6616 |
4.7 |
1.1 |
3.6 |
0.8 |
|
大連市 |
5261 |
9.9 |
2.1 |
5.6 |
1.1 |
|
鞍山市 |
2282 |
9.7 |
1.6 |
4.0 |
0.4 |
|
撫順市 |
1381 |
3.8 |
0.8 |
4.1 |
0.3 |
|
本溪市 |
939 |
5.5 |
1.5 |
6.1 |
1.2 |
|
丹東市 |
1200 |
8.2 |
1.8 |
8.7 |
0.3 |
|
錦州市 |
1212 |
10.3 |
1.3 |
5.5 |
0.4 |
|
營口市 |
1804 |
10.2 |
1.9 |
4.4 |
0.3 |
|
阜新市 |
900 |
12.4 |
2.8 |
11.6 |
0.7 |
|
遼陽市 |
791 |
6.5 |
2.0 |
5.2 |
0.9 |
|
盤錦市 |
890 |
4.4 |
1.2 |
3.3 |
0.7 |
|
鐵嶺市 |
708 |
8.1 |
1.6 |
10.0 |
0.4 |
|
朝陽市 |
1029 |
6.2 |
1.1 |
5.5 |
0.3 |
|
葫蘆島市 |
485 |
7.2 |
1.4 |
8.3 |
0.4 |
(四)積極開展創新合作,有8.7%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門聯合開展創新活動
2014年,在遼寧省25498家企業中,有2217家企業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創新活動,占企業總數的8.7%。其中,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789家,占企業總數的3.1%;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583家,占企業總數的2.3%。
圖4 全省企業創新合作情況
1.分行業看,在建筑業481家企業中,有93家企業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創新活動,占企業總數的19.3%。其中,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378家,占企業總數的7.7%;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20家,占企業總數的4.2%。
在工業15705家企業中,有1659家企業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創新活動,占企業總數的10.6%。其中,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675家,占企業總數的4.3%;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489家,占企業總數的3.1%。
在服務業9312家企業中,有464家企業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創新活動,占企業總數的5%。其中,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76家,占企業總數的0.8%;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79家,占企業總數的0.8%。
2.分地區看,遼寧省大連、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鐵嶺、朝陽和葫蘆島9市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阜新市最高為16.3%。其他5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詳見下表。
表7 全省分地區企業創新合作情況表
|
企業數(個) |
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
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總計 |
25498 |
8.7 |
3.1 |
2.3 |
沈陽市 |
6616 |
7.2 |
2.5 |
1.8 |
大連市 |
5261 |
10.3 |
3.9 |
2.8 |
鞍山市 |
2282 |
6.3 |
1.9 |
1.3 |
撫順市 |
1381 |
6.3 |
2.2 |
2.0 |
本溪市 |
939 |
8.8 |
3.0 |
2.7 |
丹東市 |
1200 |
8.4 |
2.8 |
2.1 |
錦州市 |
1212 |
10.4 |
2.9 |
2.3 |
營口市 |
1804 |
9.2 |
3.1 |
3.1 |
阜新市 |
900 |
16.3 |
6.6 |
2.8 |
遼陽市 |
791 |
5.7 |
3.3 |
2.3 |
盤錦市 |
890 |
6.9 |
3.2 |
2.3 |
鐵嶺市 |
708 |
9.8 |
4.4 |
3.7 |
朝陽市 |
1029 |
9.0 |
2.9 |
1.9 |
葫蘆島市 |
485 |
15.9 |
3.9 |
3.3 |
(五)組織(管理)創新與營銷創新已經成為企業創新的重要手段,有22.7%的企業采用了這兩種創新方式
2014年,在遼寧省25498家企業中,有組織(管理)創新或營銷創新的企業5778家,占企業總數的22.7%。其中,有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4285家,占企業總數的16.8%;有營銷創新的企業4409家,占企業總數的17.3%。
1.分行業看,在建筑業481家企業中,有組織(管理)創新或營銷創新的企業205家,占企業總數的42.6%。其中,有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196家,占企業總數的40.7%;有營銷創新的企業87家,占企業總數的18.1%。
在服務業9312家企業中,有組織(管理)創新或營銷創新的企業2240家,占企業總數的24.1%。其中,有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1569家,占企業總數的16.8%;有營銷創新的企業1788家,占企業總數的19.2%。
在工業15705家企業中,有組織(管理)創新或營銷創新的企業3333家,占企業總數的21.2%。其中,有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2521家,占企業總數的16.1%;有營銷創新的企業2535家,占企業總數的16.1%。
2.分地區看,有8市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7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高的阜新市為34.8%;最低營口為14%。詳見下表。
表8 全省分地區企業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情況表
|
企業數(個) |
有組織(管理)創新或營銷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
有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有營銷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總計 |
25498 |
22.7 |
16.8 |
17.3 |
沈陽市 |
6616 |
24.1 |
15.9 |
18.3 |
大連市 |
5261 |
24.6 |
18.7 |
18.2 |
鞍山市 |
2282 |
22.5 |
16.1 |
18.9 |
撫順市 |
1381 |
15.8 |
9.4 |
12.1 |
本溪市 |
939 |
16.1 |
13.2 |
12.0 |
丹東市 |
1200 |
18.3 |
12.2 |
15.3 |
錦州市 |
1212 |
21.9 |
17.0 |
17.0 |
營口市 |
1804 |
14.0 |
10.9 |
11.0 |
阜新市 |
900 |
34.8 |
30.2 |
24.3 |
遼陽市 |
791 |
17.7 |
13.7 |
13.8 |
盤錦市 |
890 |
27.8 |
26.1 |
23.4 |
鐵嶺市 |
708 |
26.7 |
21.2 |
17.1 |
朝陽市 |
1029 |
23.3 |
19.7 |
16.6 |
葫蘆島市 |
485 |
30.3 |
24.3 |
23.3 |
(六)企業通過申請專利、注冊商標、版權登記等措施,不斷的保持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014年,在遼寧省25498家企業中,申請了專利的企業1841家,占企業總數的7.2%;申請了注冊商標的企業1521家,占企業總數的6.0%;申請了版權登記的企業263家,占企業總數的1.0%;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788家,占企業總數的3.1%;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的企業1417家,占企業總數的5.6%;應用了難以復制的復雜技術的企業355家,占企業總數的1.4%;發揮了時間上的先發優勢的企業1837家,占企業總數的7.2%。
1.分行業看,在建筑業481家企業中,申請了專利的企業59家,占企業總數的12.3%;申請了注冊商標的企業15家,占企業總數的3.1%;申請了版權登記的企業2家,占企業總數的0.4%;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42家,占企業總數的8.7%;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的企業71家,占企業總數的14.8%;應用了難以復制的復雜技術的企業14家,占企業總數的2.9%;發揮了時間上的先發優勢的企業100家,占企業總數的20.8%。
在工業15705家企業中,申請了專利的企業1636家,占企業總數的10.4%;申請了注冊商標的企業1286家,占企業總數的8.2%;申請了版權登記的企業1998家,占企業總數的1.3%;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574家,占企業總數的3.7%;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的企業11071家,占企業總數的7.1%;應用了難以復制的復雜技術的企業258家,占企業總數的1.6%;發揮了時間上的先發優勢的企業994家,占企業總數的6.3%。
在服務業9312家企業中,申請了專利的企業146家,占企業總數的1.6%;申請了注冊商標的企業219家,占企業總數的2.4%;申請了版權登記的企業61家,占企業總數的0.7%;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172家,占企業總數的1.9%;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的企業238家,占企業總數的2.6%;應用了難以復制的復雜技術的企業83家,占企業總數的0.9%;發揮了時間上的先發優勢的企業994家,占企業總數的8.0%。
2.分地區看,在申請專利、注冊商標和版權登記方面,鐵嶺企業處于領先位置;在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方面,葫蘆島以5.4%排名第一;在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方面,葫蘆島以8.0%排名第一。詳見下表。
表9 全省分地區企業科技創新產出情況表
|
企業數(個) |
申請了專利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申請了注冊商標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申請了版權登記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 |
|
總計 |
25498 |
7.2 |
6.0 |
1.0 |
3.1 |
5.6 |
|
沈陽市 |
6616 |
5.9 |
6.0 |
1.4 |
3.1 |
5.7 |
|
大連市 |
5261 |
8.3 |
5.4 |
1.0 |
3.6 |
6.6 |
|
鞍山市 |
2282 |
5.1 |
5.7 |
1.1 |
2.2 |
4.3 |
|
撫順市 |
1381 |
4.6 |
6.7 |
0.4 |
1.7 |
5.6 |
|
本溪市 |
939 |
6.6 |
4.7 |
1.0 |
2.8 |
4.9 |
|
丹東市 |
1200 |
7.1 |
4.8 |
1.0 |
3.7 |
4.8 |
|
錦州市 |
1212 |
9.8 |
9.2 |
1.6 |
4.0 |
5.9 |
|
營口市 |
1804 |
7.7 |
3.5 |
0.5 |
1.3 |
3.8 |
|
阜新市 |
900 |
8.8 |
6.1 |
0.6 |
3.7 |
7.6 |
|
遼陽市 |
791 |
6.2 |
5.2 |
0.9 |
3.0 |
5.1 |
|
盤錦市 |
890 |
8.9 |
4.4 |
0.7 |
4.3 |
5.6 |
|
鐵嶺市 |
708 |
14.3 |
15.1 |
2.1 |
3.4 |
4.7 |
|
朝陽市 |
1029 |
6.0 |
5.7 |
0.2 |
3.1 |
4.2 |
|
葫蘆島市 |
485 |
11.8 |
9.1 |
0.8 |
5.4 |
8.0 |
二、企業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
盡管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遼寧省企業創新活動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我們關注和解決。
1.技術創新活動開展得不夠廣泛,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省被調查的企業中,僅有26.9%的企業有技術創新活動,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4個百分點;企業成功實現創新比重比全國低14個百分點;企業同時實現四種創新比重比全國低4.8個百分點;實現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的企業占比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4、10.7、11.1和8.5個百分點;僅有7.5%的企業有內部R&D活動,與全國56.8%的平均水平相差甚遠。
工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也僅占27.3%,比全國低19.5個百分點,比2007年第一次創新調查低17.2個百分點。制造業是以產品創新求得發展的,產品創新是企業競爭力建立和更新的重要來源,只有加強產品創新才能將市場的機會或者相關領域里的技術轉化成可銷售的產品被用戶所接受。但在制造業中仍有71.3%的企業沒有產品創新活動,這些企業在企業競爭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令人堪憂。
表10 全省企業創新水平與國家對比情況 單位:%
|
全國 |
遼寧 |
有創新活動企業 |
41.3 |
26.9 |
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 |
39.7 |
25.7 |
同時實現四種創新的企業 |
9.1 |
4.3 |
實現產品創新的企業 |
18.7 |
9.3 |
實現工藝創新的企業 |
20.0 |
9.3 |
實現組織創新的企業 |
27.9 |
16.8 |
實現營銷創新的企業 |
25.8 |
17.3 |
有創新合作的企業 |
20.1 |
8.7 |
有內部R&D的企業 |
56.8 |
7.5 |
有外部R&D的企業 |
13.0 |
1.6 |
2.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創新戰略不長遠。在全省25498個企業中,設定了創新戰略發展目標的企業只有36.6%,近三分之二的企業沒有創新戰略發展目標。在制定創新戰略的企業中,多數目標著眼于企業自身,目標為增加研發投入,提升創新實力(44.3%)最多,其次為保持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生產經營狀況(21.1),而目標著眼于國際、國內、行業領先的企業甚少。
圖5 遼寧省企業制定戰略目標情況
3.企業家對創新的認識普遍不高。在遼寧省企業家中,認為創新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企業家僅占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創新發展認識不強將影響企業持續發展壯大。
圖6 遼寧省企業家對創新的認識
4.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支撐能力薄弱。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經濟實體,是經濟活動的細胞,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2014年在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有4.5%的企業建有專門的研發創新機構。缺乏這種技術支撐能力,就會嚴重地限制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制約著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和企業的發展后勁。
5.企業技術創新合作意識不夠。2014年,在全省的企業中,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創新活動的僅占8.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4個百分點。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3.1%,比全國低26.1個百分點;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2.3%,比全國低17.3個百分點。遼寧省企業技術創新合作意識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技術創新較為活躍的省市相比,差距更為明顯。
6.企業對國家創新政策認識不足。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創新的優惠政策,本次調查就其中9項政策的實施效果對企業家進行了調查。從調查結果看,有2項政策得到10%以上的企業家認同,有7項政策的認同比例不足10%,遼寧省企業認識程度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表11 政策對企業創新影響程度為“高”或“中”的企業所占比重 單位:%
主要有關政策 |
全國 |
遼寧 |
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 |
50.5 |
9.2 |
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 |
48.1 |
9.5 |
企業研發活動專用儀器設備加速折舊政策 |
46.9 |
9.9 |
科技開發用品免征進口稅收政策 |
39.5 |
10.9 |
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收入免征增值稅和技術轉讓減免所得稅優惠政策 |
42.8 |
10.0 |
鼓勵企業吸引和培養人才的相關政策 |
58.8 |
7.5 |
優先發展產業的支持政策 |
55.6 |
8.3 |
金融支持相關政策 |
56.7 |
7.6 |
創造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政策 |
58.0 |
8.1 |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在遼寧省的技術創新中還存在著很多較為嚴重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1.增強創新經費的投入力度,解決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解決創新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逐漸拓寬現有資本市場的范圍,大力鼓勵和發展面向企業的資本市場,發揮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引導作用,建立國家風險基金。金融機構應該完善資金市場,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企業應該大力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積極做好項目和產品推薦工作,主動開拓籌資渠道,保證足夠的創新經費。
2.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體系。加速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已有的基礎和潛力,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形成以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要加強產學研一體化。要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必須明確科研機構、企業、中介組織和政府之間的合理分工和有機聯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企業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教育、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我國企業只有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建立以“產”為主,“產、學、研”結合的聯合體,充分、積極利用大專院校成為高新技術的孵化器的作用,才能有效促進科研成果和科技發明的產業化和商業化。
3.重視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首先,在企業內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創新氛圍。搞好企業現有人才的開發和利用,加強培訓力度,不斷擴充科技人員的研究領域,改善其知識結構,使之成為既有技術專長,又有市場眼光的創新型人才。其次,加大急需人才的引進力度。尤其要針對關鍵技術人才、技術創新管理人才和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引進。最后,強化激勵機制,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企業實行產權多樣化、知識產業化,創造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形成人才引進、評價、鼓勵和留人機制,使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更加科學、有效、持續發展。
4.不斷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只有保護創新,才能激勵持續的創新,保護創新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法律保護。進一步制定相應的保護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體系,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法律規范和保障。同時,各級政府還應建立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優惠扶持政策.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梢酝ㄟ^設立各種專項發展基金和風險基金來鼓勵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和幫助企業降低市場經營風險。通過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務來推動企業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實現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5.加強有關政策的落實力度。有企業家反映現有的創新政策、特別是涉及金融支持和稅收減免優惠的政策,辦理手續非常繁雜,操作難度很大,影響了企業享受政策的積極性。建議有關政策要簡化審批流程和辦事手續,同時加大對創新政策落實的監督力度,使有關政策切實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6.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使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就要確立企業在技術投入、研究開發等方面的中心和主體地位,形成利益與風險驅動機制。在支持技術創新問題上,政府應對大、中、小企業一視同仁,不應“抓大放小”。中小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力。各級政府應該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給予多方面的扶持,政府應通過低息貸款、借貸擔保、出口信貸等手段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政府要引導技術創新的方向。通過制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保護企業技術創新的合法利益。
7.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強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的緊密結合。在加強技術創新,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過程中,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首先,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縮短國有企業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差距;其次,要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進一步的開發工作。在技術引進中應加強宏觀管理,防止重復引進、盲目引進和低水平引進。對一些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政府應統一引進,然后組織產學研進行聯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轉移到企業。企業在制定創新戰略上,應處理好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關系,要把自主研究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進行二次研發,以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