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5年出版,數據為2011~2013年)公布的數據為基礎,對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9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以及210個四級指標的排名進行分析,找出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推動力及影響因素,提出若干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方法與對策,為進一步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決策參考。
一、經濟綜合競爭力總體評價
2013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綜合排位在全國居第8位,處于優勢地位。與2012年相比,綜合排位保持不變。評分比上年有所提升,綜合評價分值為43.5分,比2012年增加0.60分,高于全國平均評價值(全國平均評價分值為39.4分,比上年提高了0.62分),2008年以來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8位,始終處于全國上游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居遼寧之前的7個地區依次為:江蘇(58.9分)、廣東(58.4分)、北京(56.4分)、上海(54.7分)、浙江(51.4分)、山東(48.9分)、天津(47.8分),排在9-10位的是福建(41.8分)和湖北(38.9分),遼寧與天津、福建較為接近。
圖1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分值位居全國前10位地區(2011~2013年)
二、分項指標評價
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包括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發展水平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等9項二級指標。
表1 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位次情況(2011~2013年)
年份 |
綜合 排位 |
宏觀經濟 競爭力 |
產業經濟 競爭力 |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
財政金融 競爭力 |
知識經濟 競爭力 |
發展環境 競爭力 |
政府作用 競爭力 |
發展水平 競爭力 |
統籌協調 競爭力 |
2011 |
8 |
8 |
10 |
15 |
8 |
10 |
7 |
5 |
12 |
10 |
2012 |
8 |
5 |
9 |
23 |
10 |
12 |
7 |
4 |
13 |
10 |
2013 |
8 |
7 |
9 |
14 |
8 |
14 |
7 |
4 |
12 |
8 |
圖2 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二級指標比較雷達圖(2012、2013年)
從指標變化趨勢看,與2012年相比,在9項二級指標中,有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發展水平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這4項指標上升,是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上升動力體現。宏觀經濟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這2項指標下滑,是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下降的拉力所在。產業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與政府作用競爭力這3項指標與上年相同。因此,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上升的動力大于下降的拉力,不過受其他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2013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仍與上年相同,穩居第8位。
圖3 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各級指標優劣勢比較圖(2013年)
綜合來看,由于遼寧的優勢指標在指標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經濟綜合競爭力處于優勢地位。從二級指標看,沒有強勢指標;優勢指標有6個,占二級指標總數的66.7%;中勢指標3個,占二級指標總數的33.3%。從三級指標看,強勢指標1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4.0%;優勢指標有14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56.0%;中勢指標8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32.0%,劣勢指標2個,占三級指標總數的8.0%;從四級指標看,強勢指標13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6.2%;優勢指標有84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40.0%;中勢指標77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36.7%;劣勢指標36個,占四級指標總數的17.1%。
(一)綜合競爭力上升指標
與上年相比,遼寧有財政金融競爭力、統籌協調競爭力、發展水平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等4項指標呈上升趨勢,拉動了遼寧經濟的平穩增長。
1.財政金融競爭力
財政金融競爭力指標包括財政競爭力與金融競爭力2項指標。2013年以來遼寧省財政金融競爭力呈波動保持趨勢。2013年遼寧省財政金融競爭力分別比2012年提升了2個位次,與2011年同樣位居全國第8位,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位居遼寧之前的7個地區依次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天津、浙江與四川,新疆與山東位居9~10位。
圖4 遼寧財政金融競爭力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11~2013年)
“十二五”以來遼寧財政競爭力呈波動保持趨勢,2013年財政競爭力排在第9位,比2012年下滑了1個位次,與2011年位次相同,處于上游地區。主要是由于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稅收收入、地方財政支出指標均與上年位次相同。此外,上升幅度較大的是地方財政支出增長率、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分別比上年提升了12、17個位次,排在第7、11位。降幅較大的是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和稅收收入增長率,均比上年下滑了11個位次,分別排在第30、28位。
遼寧金融競爭力“十二五”以來呈波動上升趨勢,金融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10位,比2012年提升了1個位次。主要由于保險密度由2011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9位,保險深度由2011年的第28位升至2013年的第21位,分別上升了8、7個位次,貨幣市場融資額、人均證券市場籌資額分別比上年下降6、4個位次。
2.統籌協調競爭力
統籌協調競爭力指標包括統籌發展競爭力、協調發展競爭力2項指標。“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統籌協調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10位升至2013年的第8位,比上年提升了2個位次,在全國處于上游地區。位居遼寧之前的7個地區依次為:上海、天津、北京、浙江、黑龍江、吉林與山東,江蘇、河北排在9、10位。
圖5 遼寧統籌協調競爭力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11~2013年)
“十二五”以來遼寧統籌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26位升至2013年的第15位,比2012年提升了4個位次。主要是生產稅凈值和營業盈余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13年的第17位,固定資產投資額占GDP比重、最終消費稅均比上年提升了1個位次。此外,社會勞動力生產率2年來均穩居第6位。
協調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保持趨勢,由2011年的第3位降至2012年的第5位后,2013年又回升至第3位,處于強勢地位。主要是由于城鄉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比差由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13年的第18位,資源競爭力與宏觀經濟競爭力比差、資源競爭力與工業競爭力比差以及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差均比上年提升了1個位次。此外,環境競爭力與宏觀經濟競爭力比差、人力資源競爭力與宏觀經濟競爭力比差均位居第5、6位。
3.發展環境競爭力
發展環境競爭力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競爭力和軟環境競爭力2項指標。“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發展環境競爭力呈波動平穩保持趨勢。遼寧省發展環境競爭力3年來連續位居第7位,一直處于上游地區,排名遼寧之前的6個地區依次為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和天津,第8~10位依次為福建、重慶和山東。
圖6 遼寧發展環境競爭力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11~2013年)
“十二五”以來遼寧基礎設施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升至2013年的第6位,比上年提升了2個位次。主要是由于全社會旅客周轉量由2012年的第12位升至2013年的第10位,提升2位,人均耗電量由2012年的第11位升至2013年的第10位,提升1位,此外,盡管全社會貨物周轉量較上年下滑1位,不過仍處于強勢地位,位居第3位。鐵路網線密度、萬戶上網用戶數與上年同樣穩居第4、7位。
“十二五”以來遼寧軟環境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7位,與上年位次相同。主要由于外資企業數增長率由2011年的第14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19位,個體私營企業數增長率由2011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22位,分別下滑了5、3個位次。
4.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包括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3項指標。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15位升至2013年的第14位,比上年提升了9個位次,是本年度全國上升幅度最大地區。由下游地區升至中游地區。居全國前10位的依次為:內蒙古自治區、海南、福建、黑龍江、北京、山東、廣西壯族自治區、浙江、山西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圖7 遼寧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11~2013年)
“十二五”以來遼寧人力資源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15位升至2013年的第12位,與上年位次相同。主要是由于文盲率、15~64歲人口比例均處于強勢地位,位居第2、3位,分別比上年提升了2、1個位次。不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力資源利用率均與上年位次相同,排在第31、24位,影響了人力資源競爭力的提升。
遼寧資源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7位降至2013年的第11位。比上年提升2個位次,主要是由人均主要能源礦產基礎儲備,由2012年的第16位升至2013年的第8位,提升8個位次;人均深林儲積量由2012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16位,提升1個位次。此外,人均可使用灘涂面積2年來穩居第3位,處于強勢地位。應該引起注意的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2012年的第18位降至2013年的第22位,影響了環境競爭力的提升。
“十二五”以來遼寧環境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20位降至2013年的第21位,比上年提升4個位次。主要是由于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由2012年的第27位升至2013年的第17位,迅速提升了10個位次。人工智力工業污染投資額由2012年的第18位升至2013年的第14位,提升了4個位次。
(二)綜合競爭力下滑指標
與上年相比,遼寧省的宏觀經濟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2項指標下滑,是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下降的拉力所在。
1.宏觀經濟競爭力
宏觀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3項指標。“十二五”以來遼寧省宏觀經濟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升至2013年的第7位,比上年下滑了2個位次,始終處于上游地區。位居遼寧之前的6個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北京和天津,第8~10位依次為上海、福建和湖北。
圖8 遼寧宏觀經濟競爭力及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11~2013年)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經濟實力競爭力呈波動保持趨勢。由2011年的第6位升至2012年的第4位后,2013年下滑至第6位。下滑主要表現在財政總收入增長率由2012年的第19位速降至2013年的第30位,下滑了11個位次,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由2012年的第17位速降至2013年的第28位,也下滑了11個位次,固定資產投資額下滑1位,位居第4位;處于強勢地位是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與上年同樣保持在第2位。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經濟結構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升至2013年的第7位,2012年位居第6位。比上年上升主要表現在資本形成結構優化度由2012年的第10位升至2013年的第8位,提升2位,所有制經濟結構優化度上升1位,2013年排在第9位。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經濟外向度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升至2013年的第7位,比2012年下滑了1個位次,下滑主要由于對外直接投資由2012年的第4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7位,下降了3個位次,出口增長率由2012年的第16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18位,下降了2個位次。
2.知識經濟競爭力
知識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科技競爭力、教育競爭力、文化競爭力3項指標。“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知識經濟競爭力呈持續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0位降至2013年的第14位,比2012年下滑了2個位次。位居遼寧之前的10個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天津、陜西、河南與四川。
圖9 知識經濟競爭力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11~2013年)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科技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8位降至2013年的第14位,與2012年位次相同。主要表現在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由2012年的第19位升至2013年的第16位,上升了3個位次,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均比上年提升2位。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2項均下滑2位,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由2012年的第13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15位,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由2012年的第7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9位。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教育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13位降至2013年的第23位,比2012年猛降了12個位次。下滑幅度較大主要表現在教育經費由2012年的第9位降至2013年的第15位,下滑了6個位次,教育經費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第25位降至2013年的第30位,下滑了5個位次,人均教育經費由2012年的第12位降至2013年的第16位,下滑了4個位次,此外,公共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比重均下滑3個位次,分別排在第27、13位。只有萬人中小學學校數1項指標上升了5個位次。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文化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由2011年的第9位降至2013年的第12位。比2012年提升了2個位次。主要由于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性支出比重提升4位,由2012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13位。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提升3位,由2012年的第11位升至2013年的第8位。文化產業增加值提升2位,由2012年的第19位升至2013年的第17位。盡管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性支出比重比上年下降1位,不過一直處于優勢地位,居第5位。
三、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方法與對策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是在不同方面、角度、層次的體現,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需從處于關鍵位置、影響范圍大的指標入手,實施難點、重點突破,帶動多數指標提升。針對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遼寧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借鑒外省的經驗,提出若干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方法與對策。
1.穩定與完善宏觀政策調控,有效提升宏觀經濟競爭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協調拓展內外需關系,以政府自身改革帶動重要領域改革,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統籌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區間調控彈性,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有效提升遼寧宏觀經濟競爭力。
2. 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提升產業經濟競爭力
以深化國企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為著力點,進一步降低國有經濟比重,提高遼寧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效率;以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著力點,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及各次產業內部的行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和產業競爭力;以擴大內需、合理投資、促進消費為著力點,加快調整總需求結構、投資結構和消費結構,由此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為著力點,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內需、促進消費。
3. 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持續提升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十二五”以來,遼寧省資源環境制約經濟發展矛盾日益凸顯。政府高度重視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工作,將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作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此,以制定實施“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為抓手,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將資源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把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經濟生態化建設、實現新一輪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之循環、低碳發展之路。
4.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協力提升知識經濟競爭力
當今世界,知識和科技的更新速度非???,知識經濟已成為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遼寧的知識經濟競爭力水平不高,處于中游水平,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引進和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大量涌現各方面創新人才。
5. 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提升政府作用競爭力
遼寧省應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切實解決好長期存在的在經濟領域中越位、社會管理中錯位、公共服務中缺位等問題。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體制和評價機制,編制以就業和收入、教育和文化、醫療和衛生、社會保障以及個人發展、生活質量、社會公平等為主要內容的幸福指數,作為社會管理目標,納入干部任用、獎懲考核體系。遼寧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業。
總之,要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需善于從制約“瓶頸”入手,著力突破,切實鞏固強勢指標的競爭優勢,將優勢指標培養成為強勢指標;精心培育和重點扶持中勢指標,使其成為優勢指標;補短增高,盡快減少劣勢指標;著力制止下降指標,做好止降緩降工作。此外還需通過創新驅動來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最終使經濟形成內升的發展動力,以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