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是指一個?。ㄊ?、區)域在全國范圍內對資源的吸引力、對市場的爭奪力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帶動力。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區域經濟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發展省域經濟必須緊緊抓住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這個基礎和核心問題。
由李建平等主編的《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根據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和數學模型,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結果。該書不僅在深化我國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創新價值,而且對當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加快推進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本文以該書公布的數據為基礎,對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9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以及210個四級指標的排名進行分析,找出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推動力及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升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決策參考。
一、經濟綜合競爭力總體評價
2012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分比上年有所提升,綜合評價分值為42.90分,比2011年增加0.75分,高于全國平均評價值(全國平均評價分值為38.13分,比上年提高了0.55分),綜合評價位居全國第8位,2008年以來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8位,始終處于全國的優勢地位。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居遼寧前面的7地區依次為:江蘇(57.81分)、廣東(56.70分)、北京(53.01分)、上海(52.63分)、浙江(49.73分)、山東(48.05分)、天津(44.52分),排在9-10位的為福建(40.18分)和四川(38.22分)。
圖1 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二級指標居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2年)
二、分項指標評價
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包括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發展水平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等9項二級指標。
表1 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位次情況(2008-2012年)
|
綜合 排位 |
|
||||||||
宏觀經濟 競爭力 |
產業經濟 競爭力 |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
財政金融 競爭力 |
知識經濟 競爭力 |
發展環境 競爭力 |
政府作用 競爭力 |
發展水平 競爭力 |
統籌協調 競爭力 |
||
2008 |
8 |
8 |
9 |
7 |
9 |
11 |
7 |
5 |
12 |
11 |
2009 |
8 |
8 |
9 |
7 |
7 |
10 |
8 |
6 |
15 |
14 |
2010 |
8 |
7 |
8 |
18 |
9 |
8 |
9 |
6 |
13 |
8 |
2011 |
8 |
8 |
10 |
15 |
8 |
10 |
7 |
5 |
12 |
10 |
2012 |
8 |
5 |
9 |
21 |
10 |
13 |
7 |
4 |
15 |
5 |
從指標變化趨勢看,與2011年相比,在9項二級指標中,有4項指標上升,為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經濟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是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上升動力體現;4項指標下滑,是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競爭力,導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下滑;發展環境競爭力1項指標未改變。與2008年相比,有3項指標處于上升趨勢,為宏觀經濟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與統籌協調競爭力,是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上升動力體現;4項指標處于下滑趨勢,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財政金融競爭力、知識經濟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競爭力,導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下滑。2項未改變的指標為產業經濟競爭力、發展環境競爭力。
(一)綜合競爭力上升、優勢指標
1.宏觀經濟競爭力
宏觀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3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宏觀經濟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5位,比2011年提升了3個位次,在全國處于上游地區。2012年位居遼寧前面的4位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山東、浙江,排在6-10位的依次為:上海、天津、北京、福建和四川。
圖2 宏觀經濟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2012年經濟實力、經濟結構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3項指標依次排在第4、8、6位,均處于上游地區,2008年以來均呈波動上升趨勢。同2011年相比,3項指標均比上年提高了2個位次。其中經濟實力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6位升至2012年的第4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中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上升5位,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上升4位共同推動的結果;經濟結構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0位升至2012年的第8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中的資本形成結構優化度上升4位,所有制經濟結構優化度上升3位共同拉動的結果;經濟外向度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8位升至2012年的第6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中的進出口增長率上升8位,出口增長率上升6位,對外直接投資上升3位共同推動的結果。
2.產業經濟競爭力
產業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4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產業經濟競爭力穩定在8-10位。2012年遼寧省產業經濟競爭力比上年提升1個位次,與2008年位次相同,排在全國第9位,在全國處于上游地區。位居遼寧前面的8地區依次為江蘇、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天津、內蒙古自治區與北京,新疆自治區排在第10位。
圖3 產業經濟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依次排在第6、9、9位,均處于上游地區。2008年以來農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呈上升趨勢。同2011年比,位次提高且處于優勢地位的是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其中工業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0位升至2012年的第9位,主要是四級指標的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由2011年的第21位迅猛升至2012年的第12位,工業資產總貢獻率上升1位共同推動的結果;服務業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0位升至2012年的第9位,主要是四級指標中的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增長率由2011年的第15位迅速升至2012年的第10位,限額以上批零企業利稅率上升2位共同推動的結果。
3.政府作用競爭力
政府作用競爭力指標包括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和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3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政府作用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2012年遼寧省政府作用競爭力比上年提升1個位次,比2008年提升了1個位次,近5年來穩居4-6位,2012年位居遼寧前面的3位地區為:江蘇、廣東、浙江,位居5-10位的依次為:山東、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和吉林。
圖4 政府作用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2012年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政府規調經濟競爭力和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3項指標,依次排在第7、8、5位,處于上游地區。其中政府發展經濟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8位升至2012年的第7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政府消費對民間消費的拉動由2011年的第4位升至2012年的第2位,升至強勢地位,財政投資對社會投資的拉動由2011年的第18位迅速升至2012年的第11位,上升7位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保障經濟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6位升至2012年的第5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城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由2011年的第14位升至2012年的第12位,醫療保險覆蓋率、養老保險覆蓋率均上升1位,排在第3位共同作用的結果。
4.統籌協調競爭力
統籌協調競爭力指標包括統籌發展競爭力、協調發展競爭力2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統籌協調競爭力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第11位升至2012年的第5位。2012年遼寧省統籌協調競爭力比上年提升了5個位次,比2008年提升了6個位次,在全國處于上游地區。位居遼寧前面4位地區依次為:上海、北京、江蘇與黑龍江,吉林、浙江、山東、內蒙古自治區和天津排在6-10位。
圖5 統籌協調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遼寧統籌發展競爭力由2008年的第24位升至2012年的第12位,由下游地區升至中游地區。比2011年上升了14個位次,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上升5位,生產稅凈值和營業盈余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第6位升至2012年的第2位,社會勞動力生產率增速上升3位,萬元GDP綜合能耗、固定資產投資額占GDP比重均上升2位共同拉動的結果。遼寧協調發展競爭力位居第6位,處于上游優勢地區。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環境競爭力與宏觀經濟競爭力比差、環境競爭力與工業競爭力比差、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外貿出口總額比差均上升3位共同作用的結果。
5.發展環境競爭力
發展環境競爭力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競爭力和軟環境競爭力2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發展環境競爭力呈波動保持趨勢。2012年遼寧省發展環境競爭力位居第7位,與2008年、2012年位次相同,5年來一直處于7-9位,處于上游地區,位居遼寧前面的6地區依次為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天津和廣東,8-10位為福建、重慶和山東。
圖6 發展環境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遼寧基礎設施競爭力由2008年的第12位升至2011年的第8位,與上年位次相同。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萬戶移動電話數上升2位,全社會貨物周轉量提升1位,位居第2位;人均郵電業務總量、人均耗電量均下滑2位,其它5項保持不變。軟環境競爭力與2008年位次相同,2011年排在第5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外資企業數增長率上升3位,食品安全事故數由上年的第26位升至2012年的第9位,個體私營企業數增長率下滑7位,萬人商標注冊件數下滑2位。
(二)綜合競爭力下滑指標
1.可持續發展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包括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3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2012年遼寧省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位居全國第21位,比2008年下滑了14個位次,比上年下滑了6個位次,由上游地區降至下游地區,為2012年9個二級指標中排位最差的。居全國前10位的為:福建、海南、黑龍江、北京、內蒙古自治區、廣東、山東、浙江、海南和安徽。
圖7 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2012年遼寧環境競爭力由2008年的第6位迅速降至2012年的第25位,比2011年下降5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由2011年的第9位猛降至2012年的第27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排在29位,人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排在27位,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排在26位,人均廢水排放量排在23位,均處于下游地區,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人力資源競爭力由2008年的第11位降至2012的第12位,盡管比2011年上升3個位次,不過四級指標中文盲率、職業學校畢業生數均較上年下降,且有4項指標停滯不前,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上年同樣排在第31位,人力資源利用率與上年同樣排在第24位,致使可持續發展競爭力下滑。
2.發展水平競爭力
發展水平競爭力指標包括工業化進程競爭力、城市化進程競爭力、市場化進程競爭力3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發展水平競爭力呈持續下降趨勢,由2008的第12位下滑至2012的第15位,始終處于中游地區,與上年位次相同。居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山東、重慶、天津和江西。
圖8 發展水平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3年)
從三級指標看,市場化進程競爭力2008年以來呈持續上升趨勢,一直位居第7-9位,位于上游地區。不過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由2011年的第11位降至2012年第15位,下滑了4位。2012年遼寧工業化進程競爭力、城市化進程競爭力分別排在第21、13位。2008年以來工業化進程競爭力、城市化進程競爭力均呈波動下滑趨勢,其中工業化進程競爭力由2011年的第19位降至2012年第21位,處于下游地區。主要受四級指標的工業從業人員增長率下降12位,排在第27位,工業從業人員比重、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下降4位,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下降3位影響的。
3.知識經濟競爭力
知識經濟競爭力指標包括科技競爭力、教育競爭力、文化競爭力3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知識經濟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2012年遼寧省知識經濟競爭力排在第13位,比2008年下滑了2個位次,比2011年下降3個位次,在全國處于中游地區。位居遼寧前面的10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山東、陜西、天津、河南與湖北。
圖9 知識經濟競爭力及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8-2012年)
從三級指標看,2012年科技、教育均位于第11位,文化競爭力位于第15位。其中科技競爭力2008-2011年以來一直穩居第8位,2012年降至第11位,教育競爭力由2008年的第14位持續升至2012年的第11位,文化競爭力由2008年的第16位升至2012年的第15位。與2011年相比下滑最快的是文化競爭力,2012年排在第15位,比2011年下滑了6位。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1年的第13位降至2012年的第19位,下滑了6位,圖書和期刊出版數、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均下滑3位共同影響的??萍几偁幜?/span>2012年比上年下滑了3位,由上游地區降至中游地區,主要由于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下滑6位,排在第14位,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占GDP比重下滑3位,排在第14位,多方面因素下降導致知識經濟指標整體下滑。
4.財政金融競爭力
財政金融競爭力指標包括財政競爭力與金融競爭力2項指標。2008年以來遼寧省財政金融競爭力呈波動下滑趨勢。2012年遼寧省財政金融競爭力分別比2011年、2008年均下滑了2、1個位次,位居全國第10位,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位居遼寧前面的9位地區依次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天津、西藏自治區、四川、浙江與山東。
圖10 財政金融競爭力二、三級指標位次變化趨勢圖(2006-2011年)
從三級指標看,2012年財政競爭力排在第8位,比2011年提高1位,處于上游地區。2008年以來呈波動上升趨勢。同樣比2008年提升了1個位次,不過四級指標的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第14位速降至2012年的第28位,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降5位,排在第19位,稅收收入增速下降3位,排在第17位。金融競爭力由2008年的上游地區降至中游地區,與上年位次相同。主要由于四級指標的貨幣市場融資額由2011年的第6位降至2012年的第8位,人均證券市場籌資額下降2位,保險深度下降1位共同影響的結果。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遼寧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提出若干對策及建議。
1.切實鞏固強勢指標的競爭優勢,將部分優勢指標培養成為強勢指標
強勢指標是保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強力支撐,必須做好強勢指標促進工作,切實鞏固強勢指標的競爭優勢,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2012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210個的四級指標中,強勢指標有個16個,占指標總數的7.6%;優勢指標有81個,占指標總數的38.6%,鞏固強勢指標,努力將部分優勢指標培養成為強勢指標成為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在鞏固現有強勢指標的同時,需從上升幅度大且變化趨勢相對穩定的優勢指標中,選取一部分作為重點培育。如所有制經濟結構優化度、對外直接投資、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增長率、15-64歲人口比例、食品安全事故數等指標。
2.精心培育和重點扶持中勢指標,使其成為優勢指標
優勢指標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基礎,是支持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上升的重要動力。2012年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四級指標中,中勢指標有75個,占指標總數的35.7%,處于中游區的四級指標中,一些跨區段躍升、持續上升以及接近上游區的指標,具有較強的上升活力,要加強對其精心培育和重點扶持使其盡快進入上游地區。例如: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財政投資對社會投資的拉動、優等品率、保險費凈收入、城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等指標。同時也要加強對跨區段躍升難以持續上升的波動性較強優勢指標,如:食品安全事故數、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增長率、資本形成結構優化度等指標的關注,以增強其穩定性。
3.補短增高,盡快減少劣勢指標
劣勢指標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中的“短板”,補短等于增高,減劣即是增優,因此,補短成為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劣勢指標越多,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就越靠后,制約優勢指標的形成的同時,抵消了其他指標的上升動力。因此,需著力幫助處于上升趨勢的劣勢指標,增強其上升動力。如:限額以上批零企業利稅率、規模以上企業平均利潤、人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指標。此外也應特別關注一直處于劣勢地位的指標,如:工業資產總額增長率、工業成本費用利用率、教育經費占GDP比重、萬人中小學專任教師數以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工農總產值比重等。想辦法增強其上升動力,及時改變劣勢指標的地位,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整體水平。
4.著力制止下降指標,做好止降緩降工作
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四級指標中存在下降趨勢的指標,對上升動力的拉動產生抵消作用,要切實做好這些指標的止降緩降工作。特別要關注處于持續下降或大幅下降的指標。例如:財政總收入增長率、農業增加值增長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物價調控以及工業從業人員增長率等指標,這些指標均比上年下滑12-18個位次。應有針對性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延緩這些指標的下降,努力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進省域經濟綜合將爭力整體水平的提升。
總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是在不同方面、角度、層次的體現,彼此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互相作用,互相影響。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需從處于關鍵位置、影響范圍大的指標入手,實施難點、重點突破,帶動多數指標提升。由于遼寧二級指標中的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處于劣勢、發展水平、知識經濟競爭力處于中勢,影響了經濟綜合競爭力總體位次的提升。鑒于遼寧產業發展的問題是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比較差。因此,要提升遼寧經濟綜合競爭力,需善于從制約“瓶頸”入手,著力突破,還需通過創新驅動來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最終使經濟形成內升的發展動力,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