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的支撐,科技進步監測體系設有5個一級指標,即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每個一級指標分別由下設的2-3個二級指標加權綜合而成,一級指標值以及位次的變動均可以通過相應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變動尋找原因。本文根據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及綜合評價課題組公布的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評價相關數據,對遼寧的科技進步水平進行了評價與分析,針對遼寧科技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科技進步綜合水平評價
2013年遼寧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為56.89%,同上年一樣位居全國第7位,處于第二類地區。與上年相比,遼寧在科技進步環境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上年持平,在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2013年) (2012年)
圖1 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居全國前10位地區情況(2012、2013年)
2006年以來,遼寧科技進步綜合水平連續6年居全國第6位,2012年首次下滑至第7位,2013年保持上年水平。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由2012年的57.64%降至2013年的56.89%。根據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2013年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及綜合評價課題組將全國31個地區劃分為四類,遼寧處于第二類地區。第一類為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60.30%),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蘇、廣東和浙江等6個地區。第二類為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高于50%的地區,包括遼寧、陜西、山東、湖北、重慶、福建、黑龍江和四川等8個地區。
圖2 遼寧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二、科技進步水平分項指標評價
科技進步監測體系包括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等5個一級指標。
圖3 遼寧科技進步水平一級指標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1.科技進步環境:科研物質條件較好
遼寧“科技進步環境”指數“十一五”期間一直位居全國第4位,2011年降至第8位,2012年下滑至11位,2013年回升至第8位。其中“科研物質條件”由全國第7位升至第5位,“科技意識”與上年同樣排在第11位。2013年位居遼寧前面的7地區依次為:上海、北京、天津、江蘇、廣東、浙江與山東,排在9、10位的是陜西與重慶。
表1 遼寧科技進步環境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0-2013年)
指標名稱 |
位 次 |
|
||||
2006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科技進步環境 |
4 |
4 |
8 |
11 |
8 |
|
科技人力資源 |
5 |
5 |
7 |
11 |
11 |
|
萬人研究與發展(R&D)人員數 |
5 |
8 |
10 |
11 |
11 |
|
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 |
4 |
4 |
4 |
7 |
4 |
|
科研物質條件 |
19 |
5 |
18 |
7 |
5 |
|
每名R&D人員儀器和設備支出 |
26 |
14 |
12 |
6 |
3 |
|
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新增固定資產占比重 |
6 |
5 |
19 |
15 |
12 |
|
科技意識 |
6 |
7 |
8 |
11 |
11 |
|
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 |
7 |
8 |
7 |
9 |
12 |
|
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比較系數 |
12 |
12 |
13 |
11 |
13 |
|
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 |
4 |
7 |
5 |
4 |
5 |
|
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重 |
- |
- |
30 |
29 |
30 |
|
科技進步環境的改善主要體現在“科研物質條件”方面,由2012年的第7位升至2013年的第5位。主要表現在“每名R&D人員儀器和設備支出”由2011年的4.12萬元增至2013年的4.94萬元,由2012年的第6位升至2013年的第3位。“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新增固定資產占比重” 由2012年的0.75%增至2013年的1.01%,由2012年的第15位升至2013年的第12位。此外,“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 由2012年的1253.27人增至2013年的1849.99人,由2012年的第7位升至2013年的第4位。
2.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人力投入顯著下滑
遼寧“科技活動投入”指數由2012年的第8位降至2013年的第12位,其中“科技活動人力投入”由全國第1位猛降至第15位,“科技活動財力投入”由全國第8位降至第11位。2013年“科技活動投入”指數位居遼寧前面的10位地區依次為:上海、江蘇、天津、北京、浙江、廣東、山東、安徽、福建與湖北。
表2 遼寧科技活動投入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0-2013年)
指標名稱 |
位 次 |
||||
2006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科技活動投入 |
7 |
9 |
9 |
8 |
12 |
科技活動人力投入 |
4 |
5 |
7 |
1 |
15 |
萬人R&D研究人員數 |
4 |
6 |
8 |
8 |
8 |
企業R&D研究人員占比重 |
12 |
8 |
11 |
16 |
18 |
科技活動財力投入 |
6 |
8 |
9 |
8 |
11 |
R&D經費支出與GDP比值 |
5 |
10 |
10 |
10 |
11 |
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 |
6 |
7 |
8 |
8 |
8 |
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2 |
10 |
12 |
15 |
15 |
企業技術獲取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 |
- |
12 |
17 |
22 |
“科技活動人力投入”比上年下滑了14個位次,排在第15位,主要表現在“企業R&D研究人員占比重”為47.70%,比2012年下滑了3.07個百分點,排在全國第18位,下滑了2個位次;“萬人R&D研究人員數”為11.13人,比上年略有減少,與上年同樣位居第8位。此外,“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分別為2.22%,與上年相當接近,位次同上年一樣排在全國第8位,有2項指標處于全國上游水平。
3.科技活動產出:技術成果市場化位次提升
遼寧“科技活動產出”指數由2012年的第7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8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比上年上升1位,居全國第8位。“技術成果市場化”由2012年的第5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8位。“科技活動產出”指數位居遼寧前面的7位地區依次為: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陜西與黑龍江。
表3 遼寧科技活動產出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0-2013年)
指標名稱 |
位 次 |
||||
2006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科技活動產出 |
5 |
6 |
6 |
7 |
8 |
科技活動產出水平 |
14 |
11 |
7 |
9 |
8 |
萬人科技論文數 |
19 |
16 |
7 |
7 |
8 |
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系數 |
20 |
16 |
9 |
17 |
12 |
萬名發明專利擁有量 |
4 |
7 |
7 |
7 |
7 |
技術成果市場化 |
4 |
5 |
9 |
5 |
8 |
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 |
4 |
4 |
5 |
6 |
5 |
萬元生產總值技術國際收入 |
9 |
11 |
8 |
6 |
8 |
遼寧“科技活動產出”指數為52.59%,比上年略有提高,居全國第8位。“科技活動產出”優勢主要表現在“科技活動產出水平”上,2013年其指數為44.23%,2012年為43.31%,位居第8位,比2012年提升1個位次,其中“萬名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2年的2.81項增至2013年的3.07項,位居第7位。“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系數”由2012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12位,提升了5個位次。此外“技術成果市場化”中的“萬人輸出技術成交額”由2012年的365.04萬元增至2013年的481.40萬元,排在第5位,比上年提升了1個位次。
4.高新技術產業化:居全國中下游水平,為科技進步水平比較薄弱的環節
遼寧“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由2012年的45.07%降至2013年的42.08%,由2012年的第20位下滑至2013年的第22位,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由2012年的第25位迅速升至2013年的第15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比上年下滑2位,居全國第20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位居全國前面的10位地區依次為:天津、上海、北京、江蘇、重慶、四川、廣東、湖北、山東與福建。
表4 遼寧高新技術產業化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0-2013年)
指標名稱 |
位 次 |
||||
2006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高新技術產業化 |
13 |
14 |
18 |
20 |
22 |
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
12 |
16 |
16 |
18 |
20 |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18 |
18 |
19 |
20 |
22 |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
- |
19 |
19 |
18 |
18 |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 |
8 |
12 |
13 |
16 |
19 |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17 |
16 |
19 |
19 |
18 |
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 |
22 |
14 |
19 |
25 |
15 |
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12 |
13 |
12 |
11 |
9 |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 |
23 |
25 |
24 |
23 |
20 |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 |
15 |
14 |
20 |
15 |
“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呈上升趨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其指數值由2012年的65.98%降至2013年的63.22%,由2012年的第25位升至2013年的第15位,提升了10個位次。3項分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由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13年的第15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由2012年的第23位升至2013年的第20位;“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由2012年的第11位升至2013年的第9位,分別提升了5、3、2個位次。
5.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社會生活信息化迅速提升
2013年遼寧“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為68.32%,與2012年同樣穩居第7位,其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由2012年的第6位降至2013年的第9位。“環境改善”由2012年的第19位升至2013年的第12位,“社會生活信息化”由2012年的第19位升至2013年的第9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位居遼寧前面的6位地區依次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與福建,天津、黑龍江與吉林位居8-10位。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環境改善”與“社會生活信息化”指標上,其中“環境改善”指數由2012年的73.24%增至2013年的78.65%,排在第12位。“社會生活信息化”由2012年的76.42%增至2013年的76.98%,位居第9位,分別比上年提升了7、10個位次。具體表現在“環境污染治理指數”由2012年的第17位升至2013年的第11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由2012年的第19位升至2013年的第17位,分別比上年提升了6、2個位次。此外,“勞動生產率”、“萬人國際互聯網上網人數”,穩居在6、7位。
表5 遼寧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0-2013年)
指標名稱 |
位 次 |
||||
2006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
9 |
9 |
7 |
7 |
7 |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
8 |
9 |
7 |
6 |
9 |
勞動生產率 |
7 |
7 |
7 |
6 |
6 |
資本生產率 |
8 |
8 |
8 |
12 |
12 |
綜合能耗產出率 |
22 |
21 |
21 |
21 |
21 |
環境改善 |
12 |
22 |
19 |
19 |
12 |
環境質量指數 |
12 |
13 |
12 |
21 |
22 |
環境污染治理指數 |
11 |
21 |
8 |
17 |
11 |
社會生活信息化 |
8 |
8 |
7 |
19 |
9 |
百戶居民計算機擁有量 |
8 |
8 |
7 |
10 |
10 |
萬人國際互聯網絡上網人數. |
9 |
7 |
7 |
7 |
7 |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
- |
- |
17 |
19 |
17 |
三、存在的不足
1.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意識各項指標均呈下滑趨勢
2013年遼寧“科技人力資源”、“科技意識”與上年同樣排在第11位,“科技意識”指數由2012年的41.58%降至2013年的37.32%,主要由于“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由2012年的第9位降至2013年的第12位;“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比較系數”由2012年的第11位降至2013年的第13位,“萬人吸納技術成交額” 由2011年的第4位降至2013年的第5位、“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重”由2012年的第29位降至2013年的第30位共同影響的。
2.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人力投入、財力投入均下滑
遼寧“科技活動人力投入”、“科技活動財力投入” 2項指標均下滑。“科技活動投入”中“科技活動人力投入”下滑最顯著,其指數由2012年的100.00%降至2013年的87.25%,由2012年的全國第1位降至2013年的第15位,速降了14個位次。具體表現在“企業R&D研究人員占比重”由2012年的全國第16位降至第18位。“科技活動財力投入” 其指數由2012年的43.04%升至2013年的43.77%,由2012年的全國第8位降至2013年的第11位,具體表現在“企業技術獲取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全國第17位降至第22位,“R&D經費支出與GDP比值”由2012年的全國第10位降至第11位。
3.科技活動產出:技術 成果市場化出現下滑
遼寧“科技活動產出”中“技術成果市場化”出現下滑,其指數由2012年的64.99%升至2013年的65.13%,由2012年的全國5位降至2013年的第8位,具體表現在“萬元生產總值技術國際收入”由2012年的全國第6位降至2013年的第8位。此外“科技活動產出水平”中“萬人科技論文數”較上年下滑了1個位次。
4.高新技術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連續下滑,為科技進步水平比較薄弱的環節
“高技術產業化”中“高技術產業化水平”呈下滑趨勢,“高技術產業化水平”指數由2012年的24.17%降至2013年的20.94%,由2012年的第18位降至2013年的第20位。主要表現在“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 由2012年的第16位降至2013年的第19位,下降3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較上年下降2位,排在第22位。
5.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出現下滑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出現下滑,其指數由2012年的61.18%降至2013年的59.14%,由2012年的第6位降至2013年的第9位,下滑了3個位次。其中“綜合能耗產出率”指數由2012年的9.12%升至2013年的9.46%,與上年位次相同,排在第21位,仍處于中下游水平。盡管“環境改善”較上年相比取得了一定成績,不過其中的“環境質量指數”較上年下降1位,排在第22位。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遼寧科技進步中的優勢與不足,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優化遼寧的科技進步環境,增強科技意識
在科技進步環境中,在科技意識上雖然重視知識產權,但是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視還不夠,科技意識中的4項指標都呈下滑趨勢。有R&D活動的企業占比重全國排在第30位,反映政府對專業技術人員重視程度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偏低,就業人員專利申請數也較上年下滑3位。因此,需要推出相關政策措施,破除官本位體制和觀念,提高研究、服務業人員的工資水平、業務水平,調動其積極性。通過政策創新,在人才培育、科研物質條件、科技意識和文化的傳播等方面大力改善,切實鼓勵企業創新,進一步優化遼寧的科技進步環境。
2.切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別是人力、財力投入力度
鑒于科技活動投入中人力、財力投入 2項指標均下滑,特別是科技活動人力投入下滑最顯著,由2012年的全國第1位猛降至2013年的第15位。遼寧應加大對R&D研究人員數量,尤其是企業R&D研究人員的投入力度。針對企業技術獲取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排位相對落后,建議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遼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緊密結合起來,與提升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結合起來,與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結合起來,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對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引進,政府應給予消化吸收經費投入、稅收、人才等方面的鼓勵政策。為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力,今后必須將科技投入作為一種戰略性投入,重點支持具有戰略性、公共性、基礎性的研究開發活動,特別要加大對企業R&D人員、經費投入,增強企業研發實力,提高科技活動投入水平,進而提高科技活動產出水平和綜合科技進步水平。
3.完善科技產出激勵機制
遼寧在專利產出數量特別是發明專利上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上仍相對薄弱,處于全國中游水平,技術成果市場交易仍需進一步活躍。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提高科技人員撰寫論文的積極性,應進一步加大獎勵的力度,從精神和物質上給予論文作者獎勵。強化科研管理,促進高水平科技成果產出,在維持現有的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的競爭力的基礎上,爭取獲得更多的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通過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加快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和技術市場建設,以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步伐。為此,需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遼寧創造更多、更尖端、更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4.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
遼寧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排在全國第20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排在第22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均排在第18位,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排在第19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下滑,是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遇到阻力的表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實現遼寧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優化產業結構、體現科技進步的必由之路。目前,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仍主要以高新技術加工制造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在各種成本上漲趨勢的影響下,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只有通過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加大高新技術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的力度,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再次獲得上升空間。
5. 增強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
在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社會生活信息化指數較上年提升10位,環境改善較上年提升7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下滑了3位,其中環境質量指數排在第22位,綜合能耗產出率排在第21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排在第17位,影響了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遼寧應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戰略、政策和制度體系,依法治理,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對環境執法的社會監督機制,增強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透明度。加大政府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一方面,逐步調整經濟結構,實行工業生態化建設,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大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優化發展形態,合理配置資源,從嚴控制源頭污染,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資源,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使遼寧依靠科技進一步引領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附表 遼寧科技進步水平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指標名稱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科技進步綜合指標 |
6 |
6 |
6 |
6 |
6 |
6 |
7 |
7 |
1 科技進步環境 |
4 |
4 |
4 |
4 |
4 |
8 |
11 |
8 |
1.1科技人力資源 |
5 |
4 |
4 |
5 |
5 |
7 |
11 |
11 |
1.2科研物質條件 |
19 |
19 |
5 |
2 |
5 |
18 |
7 |
5 |
1.3科技意識 |
6 |
8 |
8 |
8 |
7 |
8 |
11 |
11 |
2 科技活動投入 |
7 |
8 |
8 |
9 |
9 |
9 |
8 |
12 |
2.1科技活動人力投入 |
4 |
5 |
5 |
7 |
5 |
7 |
1 |
15 |
2.2科技活動財力投入 |
6 |
8 |
8 |
8 |
8 |
9 |
8 |
11 |
3 科技活動產出 |
5 |
6 |
4 |
5 |
6 |
6 |
7 |
8 |
3.1科技活動產出水平 |
14 |
13 |
12 |
8 |
11 |
7 |
9 |
8 |
3.2技術成果市場化 |
4 |
5 |
4 |
4 |
5 |
9 |
5 |
8 |
4 高新技術產業化 |
13 |
15 |
15 |
15 |
14 |
18 |
20 |
22 |
4.1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
12 |
16 |
15 |
15 |
16 |
16 |
18 |
20 |
4.2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 |
22 |
19 |
16 |
17 |
14 |
19 |
25 |
15 |
5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
9 |
8 |
8 |
8 |
9 |
7 |
7 |
7 |
5.1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
8 |
8 |
7 |
9 |
9 |
7 |
6 |
9 |
5.2環境改善 |
12 |
10 |
17 |
19 |
22 |
19 |
19 |
12 |
5.3社會生活信息化 |
8 |
8 |
8 |
8 |
8 |
7 |
19 |
9 |
數據來源: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及綜合評價課題組,《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2006-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