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編寫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提出的分析框架和指標體系,區域創新能力主要由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5個板塊構成。
從圖1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情況可以看出,2013年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始終位于全國前列的全國前7位地區2009年以來始終保持不變,且均為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遼寧變化較大,2006年至2008年保持第8位良好成績,2009年出現下滑,2010年位次最低,排在第12位,2011年較上年提升了4個位次后,2013年再次下滑至全國第11位。
圖1 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位居全國前7位及遼寧情況(2006-2013年)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6-2013)》顯示:2013年遼寧綜合指標為28.85,位居全國第11位,2006年以來呈波動下滑趨勢。遼寧省的創新能力2009年起連續下滑,在2011年該趨勢出現逆轉,重新排進全國第8位,2013年再次下滑出全國前10位行列。2013年5項分指標排名中除了知識創造綜合指標比2012年提升了3個位次外,有3項分指標排名呈下滑趨勢,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為創新環境綜合指標,由2012年的第7位迅速降至第15位。企業創新、創新績效綜合指標均比上年下滑了2個位次。知識獲取綜合指標與2012年同樣位居全國第6位。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采用各地區創新能力的、實力指標綜合值、效率指標綜合值和潛力指標綜合值進行聚類分析。第一類為創新能力超強的地區,如:江蘇、廣東;第二類為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北京、上海;第三類為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如:浙江、山東;第四類為創新能力一般的地區,如:天津、重慶等;第五類為創新能力弱的地區,如:海南、黑龍江等。遼寧2006年以來始終處于第四類地區。2013年遼寧綜合指標綜合值中實力、效率、潛力依次排在第7、10、26位,2012年依次排在第7、7、20位,效率與潛力均下滑了3、6個位次。
圖2 遼寧省創新能力一級指標在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一、創新能力優勢
1.知識創造: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進入全國前列
知識創造用來衡量區域不斷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包括研究開發投入、專利、科研論文等3項綜合指標。
2013年遼寧知識創造綜合指標值為23.14,位于第11位,比2012 年提升了3個位次,其實力、效率、潛力分項指標依次為10、14、22位(2012年為10、14、26位)。綜合指標位居全國前10位的依次為:北京、江蘇、廣東、上海、浙江、陜西、海南、山東、四川和重慶。
在3項分指標中,相對優勢主要體現在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上,2013年排在全國第10位,與2012年位次相同。其中政府研發投入增長率為24.71%,位居全國第2位,比上年提高了5個位次;政府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為0.37%,排在全國第6位;政府研發投入82.25億元,排在全國第7位。此外,知識創造基礎指標中的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14658件,國際論文數15370篇,每十萬人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數4.95篇,3項均排在全國第7位;發明專利授權數3164件,每百萬人平均發明專利授權數72.19件;2項均排在全國第8位。
圖3 遼寧知識創造綜合指標居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2.知識獲?。嚎萍己献骶C合指標居全國第5位
知識獲取用來衡量區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識的能力,包括科技合作、技術轉移和外資企業投資等3項綜合指標。
2013年遼寧知識獲取指標值為39.07,位居全國第6位,與2012年位次相同,在遼寧創新能力綜合指標中排位是最好的。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6、6、17位(2012年為6、5、16位)。位于遼寧前面5地區依次為:上海、江蘇、北京、廣東和重慶,7-10位依次為:天津、浙江、內蒙古與山東。
在3項分指標中,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轉移綜合指標上。技術轉移由上年的第11位升至2013年的第6位??萍己献?、外資企業投資與上年位次相同,分別居全國第5、6位。技術轉移中的技術市場交易金額(按流向) 3966798.03萬元,居全國第2位;技術市場企業平均交易額 (按流向)272.2萬元,居全國第2位,比上年提高10個位次;技術市場企業交易金額的增長率(按流向)57.3%,位居全國第3位。在科技合作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的比例24.56%,位居第4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的資金192400.09萬元,居全國第5位。外資企業投資中的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資金中外資部分864.89億美元,也穩居在第5位。
圖4 遼寧知識獲取綜合指標居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3.企業創新: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處于中游水平
企業創新用來衡量區域內企業應用新知識、提出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能力,包括企業研究開發投入、設計能力、制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新產品銷售收入等4項綜合指標。
2013年遼寧企業創新指標值為2.596,排在第14位,比2012年下滑了2個位次,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9、19、28位(2012年為6、15、14位)。排在前10位地區依次為: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安徽和湖南。
在4項分指標中,相對優勢主要體現在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保持在上年水平,其余指標均呈下滑趨勢。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總額274.71億元,位居第6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數7.62萬人,排在第11位。設計能力綜合指標中的每十萬人平均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40.42件,排在第10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17715件,排在第11位。制造和生產能力綜合指標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8.9億元,排在第11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2304972.7萬元,排在第6位。
圖5 遼寧企業創新綜合指標居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4.創新環境:市場環境較優,創新基礎設施相對較好
創新環境用于衡量區域為知識的產生、流動和應用提供相應環境的能力,包括創新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勞動者素質、金融環境、創業水平等5項綜合指標。
2013年遼寧創新環境綜合指標25.13,排在第15位,比2012年下滑了8個位次。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12、18、25(2012年為8、11、21位)。居全國前10位的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山東、安徽、湖北、天津和福建。
5個分指標均呈下滑趨勢,只有市場環境、創新基礎設施2項指標排進前10位,市場環境中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率17.61%,位居第6位;居民消費水平15635.39元,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8.46,均位居第7位。創新基礎設施中的科技館數量15個,位居第6位;每百人平均互聯網上網人數47.73人,年度科普經費籌集額29592萬元,均居全國第7位。勞動者素質綜合指標中的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所占的比例0.13%,居全國第7位。
圖6 遼寧創新環境綜合指標居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5.創新績效:宏觀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與環保呈上升趨勢
創新績效用于衡量區域創新的產出能力,包括宏觀經濟、產業結構、產業國際競爭力、就業和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等5項綜合指標。
2013年遼寧創新績效綜合指標33.75,排在第17位,比2012年下滑了2個位次。其實力、效率、潛力指標依次為10、15、22位(2012年為9、12、18位)。居全國前10位地區依次為:廣東、江蘇、上海、天津、北京、浙江、重慶、山東、河南和西藏。
在創新的經濟績效5個分指標中,宏觀經濟綜合指標2009年以來連續5年穩居第9位,可持續發展與環保呈上升趨勢。具體表現在宏觀經濟中的地區GDP 22226.7億元,位居全國第7位;人均GDP水平 50760元,位居全國第8位。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增加值8158.98億元,位居全國第8位;產業國際競爭力中出口額511.42億美元,位居全國第7位;出口額占GDP的比重14.86%,位居全國第8位。可持續發展與環保中每萬元GDP能耗降低率-11.9%,位居全國第7位;電耗總量增長率9.73%,位居全國第8位;可喜的是,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長率為-10.13%,增速為全國最低,位居全國首位。
圖7 遼寧創新績效綜合指標居全國位次情況(2006-2013年)
二、創新能力存在的不足
1.知識創造:專利綜合指標近4年持續下滑
專利綜合指標2010年以來呈持續下滑趨勢,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增長率排在第30位,每億元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排在第23位,分別比上年下滑了5、4個位次??蒲姓撐木C合指標位次盡管比上年提高了8個位次,不過仍處于第18位,其中每十萬人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數排在第21位,下滑幅度較大,比上年下滑了15個位次,國內論文數量增長率排在第27位,比上年下滑了2個位次。國際論文數增長率排在第26位,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增長率排在第30位。
2.知識獲?。嚎萍己献骶C合指標下滑指標較多
科技合作綜合指標分項指標中有半數指標呈下滑趨勢,同省異單位科技論文數增長率,每十萬人作者異省科技論文數分別排在全國第27、第22位,均比上年下滑了1個位次;作者異省科技論文數增長率比上年下滑3個位次,排在第24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增長率,作者異國科技論文數增長率分別排在全國第22、第28位。此外,技術轉移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增長率排在全國第22位;外資企業投資中的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資金中外貿部分增長率排在全國第16位,比上年下滑了4個位次。
3.企業創新:制造和生產能力較上年下滑了16個位次
企業創新中企業研究開發投入與前2年同樣排在第15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增長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總企業數的比例排在第27、30位,分別比上年下滑了4、2個位次。下滑幅度最大的是制造和生產能力,由上年的第6位下滑至22位,表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R&D經費外部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增長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分別排在第27、26、20位,分別比上年下滑了19、18、14個位次。設計能力中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增長率排在第28位,比上年下滑了5個位次;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增長率排在第18位,比上年下滑了12個位次。此外,新產品銷售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增長率排在第26位,比上年下滑了15個位次。
4.創新環境:金融環境差,創業水平低,勞動者素質不高
創新環境的5個分指標均呈下滑趨勢,其中金融環境由2012年的第5位降至2013年的25位,由上游地區降至下游地區,具體表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額中平均獲得金融機構貸款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額中獲得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率、國家創新基金獲得資金增長率分別排在第28、24、21位,分別比上年下滑了23、21、18個位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額中獲得金融機構貸款額,由2012年的第4位降至2013年的第19位。創業水平呈明顯下滑趨勢,由2012年的第21降至2013年的23位。勞動者素質比2012年下滑了4個位次,排在第19位。具體表現在對教育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對教育的投資的增長率分別排在第28、26位,分別比上年下滑了3、4個位次。
5.創新績效:產業結構不合理,就業情況不樂觀
創新績效5項指標中有2項指標出現下滑。其中產業結構綜合指標由2012年的第13位降至2013年的17位,就業綜合指標由2012年的第24位降至2013年的27位。產業結構中有多項指標呈現下滑,信息產業產值增長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分別排在第20、21、20位,依次比上年下滑了10、8、5個位次。就業綜合指標由2012年的24位下滑至27位,其中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例分別排在第27、19、18位,依次比上年下滑了7、6、9個位次。此外,可持續發展與環保中的工業污水排放總量增長率、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分別排在第26、21位,工業污水排放總量增長率由2012年的第2位降至2013年的18位,下滑了16個位次。
三、對策與建議
針對遼寧創新能力中的優勢與不足,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1. 進一步加大政府對R&D研發投入力度,改善研發資源配置結構,提高研發產出效率
遼寧省政府對研發活動比較重視,不過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增長率、發明專利授權數、發明專利授權數增長率,國內、國際論文增長率處于全國下游水平。此外作者異國科技論文數增長率、同省異單位科技論文數增長率在全國排名較為靠后,因此遼寧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總量的同時,應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更多的資源,特別是研發資源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改善研發資源配置結構,要加強高校及科研單位的知識再生能力,同時應該重視外部知識的獲取,加強與外省、外國科技合作,進一步提高研發產出效率,不斷地提升遼寧創新能力。
2.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意識,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盡管遼寧的科技投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不過大部分資金主要投向了大學和研究機構,只有少部分投向了企業。體現在企業研發投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總企業數的比例、增長率;體現在制造與生產能力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R&D經費外部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增長率的排位也相當靠后,體現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增長率也速滑至26位。政府應調整科技投入的結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投入對企業創新的引導作用,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政府就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引導企業樹立創新觀念,帶動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意識,在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設立科研機構,提高推出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能力。2013年遼寧制定了科技創新重大專項,旨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扶持的重點領域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未來5年內,通過技術引領支撐,依托優勢企業,重點組織實施數控機床智能化關鍵技術及重大產品等7個專項。
3.制定實施產業政策,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
遼寧省創新的基礎設施、市場環境較好,宏觀經濟繼續保持全國前列,金融環境急速下滑、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遼寧面臨著解決歷史形成的重工業產業結構和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安置問題,如較高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增長率等,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遼寧今后努力的重要方向。因此應制定適合遼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形成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制定和實施產業激勵政策,為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立法;引導、鼓勵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發展外部環境。可喜的是:遼寧可持續發展與環保中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長率保持了較低水平,增速為全國最低。不過工業廢氣、污水排放總量、電耗總量依然居高不下,遼寧仍需注意工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盡量使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增長率也保持較低水平,減少電耗,還需進一步強化高新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打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培育創新型人才,為建設創新型遼寧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
由于自主創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阻礙了遼寧區域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只有加強高等素質教育,培養高科技人才,才能滿足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快創新人才培養、實現經濟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要選好、用好、服務好人才,圍繞遼寧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嚴格遴選程序,推選一批改革發展迫切需要的高層次緊缺人才,讓其領銜重點工程建設、承擔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形成高端人才服務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落實各項支持鼓勵政策,特別要切實落實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及時為其解決實際困難。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使高層次人才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努力在全省形成奮發努力、見賢思齊、各展所長、智慧奔涌的良好環境。
附表:遼寧省創新能力綜合指標(2006-2013年)
附表 遼寧省創新能力綜合指標(2006-2013年)
指標名稱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綜合評價值 |
8 |
8 |
8 |
9 |
12 |
8 |
8 |
11 |
1 知識創造綜合指標 |
9 |
10 |
8 |
9 |
12 |
16 |
14 |
11 |
1.1 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 |
8 |
12 |
9 |
8 |
12 |
13 |
10 |
10 |
1.2 專利綜合指標 |
7 |
9 |
8 |
8 |
9 |
12 |
15 |
17 |
1.3 科研論文綜合指標 |
11 |
12 |
8 |
8 |
21 |
22 |
26 |
18 |
2 知識獲取綜合指標 |
7 |
7 |
6 |
6 |
5 |
6 |
6 |
6 |
2.1 科技合作綜合指標 |
6 |
6 |
5 |
3 |
5 |
3 |
5 |
5 |
2.2 技術轉移綜合指標 |
7 |
14 |
7 |
5 |
4 |
10 |
11 |
6 |
2.3 外資企業投資綜合指標 |
8 |
5 |
8 |
7 |
6 |
6 |
6 |
6 |
3 企業創新綜合指標 |
7 |
6 |
11 |
12 |
15 |
14 |
12 |
14 |
3.1 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 |
12 |
9 |
21 |
12 |
20 |
15 |
15 |
15 |
3.2 設計能力綜合指標 |
7 |
8 |
8 |
11 |
8 |
9 |
10 |
15 |
3.3 制造和生產能力綜合指標 |
1 |
1 |
1 |
4 |
16 |
18 |
6 |
22 |
3.4 新產品銷售收入綜合指標 |
14 |
13 |
13 |
16 |
17 |
12 |
6 |
16 |
4 創新環境綜合指標 |
7 |
6 |
8 |
10 |
12 |
11 |
7 |
15 |
4.1 創新基礎設施綜合指標 |
8 |
4 |
8 |
10 |
12 |
13 |
8 |
10 |
4.2 市場環境綜合指標 |
8 |
6 |
7 |
6 |
4 |
7 |
2 |
8 |
4.3 勞動者素質綜合指標 |
7 |
6 |
9 |
9 |
5 |
8 |
15 |
19 |
4.4 金融環境綜合指標 |
10 |
7 |
8 |
15 |
27 |
24 |
5 |
25 |
4.5 創業水平綜合指標 |
4 |
8 |
10 |
28 |
19 |
12 |
21 |
23 |
5 創新績效綜合指標 |
18 |
11 |
14 |
26 |
24 |
9 |
15 |
17 |
5.1 宏觀經濟綜合指標 |
21 |
11 |
10 |
9 |
9 |
9 |
9 |
9 |
5.2 產業結構綜合指標 |
15 |
18 |
15 |
17 |
21 |
14 |
13 |
17 |
5.3 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指標 |
10 |
11 |
15 |
11 |
18 |
12 |
14 |
14 |
5.4 就業綜合指標 |
31 |
17 |
29 |
31 |
31 |
12 |
24 |
27 |
5.5 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綜合指標 |
- |
23 |
19 |
22 |
28 |
13 |
19 |
14 |
數據來源: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6-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