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編寫的《弗拉斯卡蒂手冊》中的定義,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為“研發”或“R&D”)是指為增加知識的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工作。開展R&D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探索科學發現的應用途徑、自主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獲取經濟效益、提高社會福利、推動社會進步。研發活動是科技活動的核心,是科學技術活動中最具創造力的部分。
R&D人員是指直接從事R&D活動的人員以及直接為R&D活動提供服務的管理人員、行政人員和辦事人員。R&D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2012年全省R&D人員全時當量為8.7萬人年,同上年相比增加了0.6萬人年。“十一五”以來,我省R&D活動人員的數量總體呈增長之勢,同2006年相比增加了1.8萬人年,年均增幅為4.0%。
圖1 全省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情況(2006-2012年)
R&D活動人員的質量不斷提高。按人頭數統計,2012年我省R&D人員總數為14.2萬人,其中博士1.1萬人,碩士2.3萬人,本科畢業生4.4萬人,分別占總數的7.5%、16.5%和31.7%。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占比同上年持平,高出2010年0.9個百分點。從高學歷人群分布看,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整體學歷結構較高,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分別占63.3%和43.4%。相對而言企業高學歷人員較少,只占6.7%。
圖2 全省R&D活動人員學歷構成情況(2010-2012年)
R&D研究人員是指R&D人員中從事新知識、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新系統的構想和創造的專業人員即R&D課題的高級管理人員。2012年全省R&D研究人員總數為4.9萬人年,占R&D人員總量的55.8%,比上年減少5.1個百分點,研發隊伍質量相對下降。
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是R&D活動的三大執行部門。2012年,企業投入R&D人員5.6萬人年,占64.2%;研究機構1.3萬人年,高等院校1.6萬人年,分別占14.8%和18.8%。“十一五”以來,企業R&D人員總量呈上升之勢,占全省R&D人員的比重始終保持在六成以上,可見我省R&D人員的增長主要來自于企業的貢獻。從人力投入角度講,企業是我省R&D投入的主體。
表1 全省R&D人員按執行部門分布(2006-2012年)
|
合計 |
企業 |
科研機構 |
高等院校 |
其他 |
|||||
人年 |
% |
人年 |
% |
人年 |
% |
人年 |
% |
人年 |
% |
|
2006 |
69048 |
100 |
43274 |
62.7 |
9321 |
13.5 |
14853 |
21.5 |
1600 |
2.3 |
2007 |
77157 |
100 |
51761 |
67.1 |
9807 |
12.7 |
14975 |
19.4 |
1607 |
2.1 |
2008 |
76673 |
100 |
48695 |
63.5 |
10180 |
13.3 |
16090 |
21.0 |
1708 |
2.2 |
2009 |
80925 |
100 |
52472 |
64.8 |
11049 |
13.7 |
15528 |
19.2 |
1876 |
2.3 |
2010 |
84654 |
100 |
56042 |
66.2 |
11253 |
13.3 |
15665 |
18.5 |
1694 |
2.0 |
2011 |
80977 |
100 |
51418 |
63.5 |
12266 |
15.1 |
15434 |
19.1 |
1858 |
2.3 |
2012 |
87180 |
100 |
55943 |
64.2 |
12922 |
14.8 |
16415 |
18.8 |
1901 |
2.2 |
2012年全省企業R&D研究人員投入2.5萬人年,占全省總量的51.1%;研究機構R&D研究人員0.8萬人年,占17.2%;高等院校1.4萬人年,占29.3%。
R&D人員中研究人員的比重反映了R&D人員隊伍的質量。2012年,我省高等院校R&D人員中研究人員的比重最高,為87.0%;其次為研究機構,為64.9%;企業比重最低為44.5%。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省企業雖然研發規模較大,但研發質量相對不高。
R&D活動按其活動性質劃分為三種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A研究是指為了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運動規律,獲得新發現,建立新學說)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應用研究是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主要針對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標。試驗發展是指利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際經驗所獲得的現有知識,為產生新的產品、材料和裝置,建立新的工藝、系統和服務,以及對已產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項做實質性的改進而進行的系統性工作。
2012年全省R&D人員中,從事基礎研究人員0.8萬人年,占9.3%;應用研究人員1.6萬人年,占18.3%;試驗發展人員6.3萬人年,占72.4%。同上年相比,科學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員)人員占比增加了0.6個百分點,R&D人員結構略有好轉。
圖3 全省R&D活動人員按活動類型分布情況(2006-2012年)
從三類R&D活動人員的分布看,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在研發活動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A研究活動人員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2012年高等院?;A研究人員投入占全省總量的78.3%。企業涉及基礎研究活動較少,人員投入只占全省的0.2%;應用研究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為主,應用研究人員投入分別占全省總量的54.1%和32.8%;試驗發展活動主要集中在企業進行,企業試驗發展人員投入占全省總量的比重高達86.9%。
表2 全省R&D人員按活動類型和執行部門分布(2012年)
|
合計 |
企業 |
科研機構 |
高等院校 |
其他 |
|||||
人年 |
% |
人年 |
% |
人年 |
% |
人年 |
% |
人年 |
% |
|
合 計 |
87180 |
100 |
55943 |
64.2 |
12922 |
14.8 |
16415 |
18.8 |
1901 |
2.2 |
基礎研究 |
8119 |
100 |
19 |
0.2 |
1646 |
20.3 |
6361 |
78.3 |
92 |
1.1 |
應用研究 |
15939 |
100 |
1095 |
6.9 |
5230 |
32.8 |
8620 |
54.1 |
994 |
6.2 |
試驗發展 |
63124 |
100 |
54828 |
86.9 |
6046 |
9.6 |
1433 |
2.3 |
816 |
1.3 |
從R&D人員的國民經濟行業分布看,我省R&D活動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等少數幾個行業中。2012年全省制造業R&D人員全時當量為4.9萬人年,占總量的55.8%,居第一位;教育業R&D人員1.6萬人年,占18.8%,居第二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R&D人員1.4萬人年,占15.6%,排在第三位。此外,R&D活動相對較多的行業還有建筑業(2.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0%)、采礦業(2.0%)、衛生和社會工作(1.4%)。其他門類行業R&D活動相對較少,R&D人員所占比重均在1%以下。
從R&D研究人員的國民經濟行業分布看,制造業,教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全時人員當量排在前三位,集中了全省91.4%的R&D研究人員。制造業R&D研究人員的全時當量雖然在總量上居全省第一位,但占制造業R&D人員的比重卻只有44.0%,低于許多行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省制造業研發隊伍雖然規模大,但研發力量相對不強的特點。教育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因集中了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因此R&D研究人員所占的比重相對較高,分別為87.0%和64.6%。此外,我省的基礎研究活動也基本集中在這兩個行業中,二者之和占全省基礎研究人員的99.6%。
圖4 全省R&D活動人員主要行業分布情況(2012年)
2012年全省共開展R&D項目(課題)研究3.7萬項,參與項目(課題)人員折合全時當量7.7萬人年,其中研究人員4.2萬人年,占人員總量的54.7%。從人員的學科分布看,R&D人員主要集中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為6.1萬人年,占總量的78.6%;其次為醫藥科學,R&D人員0.8萬人年,占9.8%;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員數量分別為3845和2902人年,分別占總量的5.0%和3.8%;農業科學R&D項目人員數量最少,為2255人年,占2.9%。
從研究人員占R&D人員的比重看,人文與社會科學門類的人力投入素質最高,為86.4%;其次為自然科學和醫藥科學兩個學科門類,分別為72.6%和67.6%;農業科學和工程與技術科學相對較低,分別為56.2%和50.1%。
圖5 全省R&D項目人員學科分布情況(2012年)
從R&D人員參加項目(課題)的社會經濟目標看,R&D人員從事的研發活動主要服務于“促進工商業發展”,2012年共投入人力4.7萬人年,占項目人員總數的61.6%。此外,人力投入相對較多的還有“國防”(8.5%)、“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6.7%)、“促進能源生產、分配和合理利用”(4.1%)、“促進農林牧漁業發展”(3.4%)、“基礎設施以及城市和農村規劃”(3.3%)、“社會發展和社會服務”(3.0%)、“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及污染防治”(2.5%)、“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2.3%)。
我省的R&D人員的地區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兩地。2012年,沈陽R&D人員全時當量3.4萬人年,居全省第一位,大連2.0萬人年,居第二位。兩市之和占全省總量的62.4%,處于第一類地區;第二類地區R&D人員全時當量集中在3千-5千人年之間,包括錦州、撫順、遼陽三個市,其R&D人員占全省總量的14.1%;第三類地區R&D人員全時當量在2千-3千人年之間,包括鞍山、本溪、盤錦、鐵嶺、營口、丹東六個市,R&D人員合計占18.4%;阜新、朝陽、葫蘆島屬第四類地區,R&D人員數量均在2千人年以下。
圖6 全省R&D活動人員地區情況(2012年)
R&D人員是R&D活動的執行者,反映了一個地區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的規模。沈陽、大連兩個城市由于擁有地理和資源優勢,集中了大量的國家級、省級研究機構和重點高校,因此也就擁有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天然人力資源優勢。2012年全省基礎研究人員的90.3%、應用研究人員的81.2%集中在沈陽、大連兩地。
從各市近五年的發展速度看,全省有10個市R&D人員數量呈增長之勢。其中營口(35.1%)、丹東(20.9%)、撫順(13.1%)和阜新(10.8%)4個市年均增速超過10%。值得注意的是沈陽(2.9%)、大連(4.9%)R&D人員數量雖然保持增長,但增速相對緩慢;此外,鞍山、盤錦、鐵嶺、葫蘆島4個市R&D人員數量出現負增長。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引才工作力度,防止科技人才流失。
表3 全省及各市R&D人員情況(2008-2012) 單位:人年、%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平均增速 |
合 計 |
76673 |
80925 |
84654 |
80977 |
87180 |
3.3 |
沈 陽 |
30436 |
32066.5 |
32674 |
32464 |
34121 |
2.9 |
大 連 |
17451 |
17293.3 |
22102 |
19992 |
20320 |
3.9 |
鞍 山 |
4768 |
4345.6 |
4521 |
5105 |
2931 |
-11.5 |
撫 順 |
2269 |
3567.7 |
2800 |
3167 |
3711 |
13.1 |
本 溪 |
2279 |
4727.7 |
5362 |
2948 |
2928 |
6.5 |
丹 東 |
996 |
1453.5 |
2088 |
1286 |
2125 |
20.9 |
錦 州 |
4259 |
4866.9 |
4577 |
3525 |
4974 |
4.0 |
營 口 |
782 |
2717 |
2478 |
3002 |
2603 |
35.1 |
阜 新 |
1252 |
1575 |
1491 |
1621 |
1885 |
10.8 |
遼 陽 |
2647 |
2566.6 |
2318 |
2274 |
3615 |
8.1 |
盤 錦 |
3855 |
2859 |
1716 |
2271 |
2736 |
-8.2 |
鐵 嶺 |
3365 |
722.3 |
631 |
650 |
2680 |
-5.5 |
朝 陽 |
1059 |
732 |
781 |
1182 |
1466 |
8.5 |
葫蘆島 |
1256 |
1431 |
1113 |
1491 |
1088 |
-3.5 |
2012年遼寧省R&D人力投入8.7萬人年,數量居全國第14位,較“十一五”期間相比,位次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已經連續兩年跌出前十名之外,2012年同2006年相比下滑了7個位次。“十一五”以來,全省R&D人員年均增長速度為4.0%,而全國同期增長速度為13.7%,兩者相差了9.7個百分點。R&D人員占全國的比重也從2006年的4.6%,下降到了2012年的2.7%。通過R&D人員總量的國內比較,可見“十一五”以來,遼寧省R&D人員投入在總量、增長速度方面均處于落后地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省在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和在國內地位的下降。
圖7 全省R&D活動人員數量及位次情況(2006-2012年)
2012年,遼寧省R&D活動人員中,研究人員投入4.9萬人年,數量居全國第11位,占R&D人員的比重為55.8%,居全國第9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6個百分點。R&D人員中,基礎研究人員占9.3%,應用研究人員占18.3%,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8和6.5個百分點??梢?,我省R&D人力投入雖然在總量上有所不足,但研發隊伍素質相對較好,研發人員結構相對合理。
圖8 全國部分省市R&D研究人員情況(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