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技觀察研究所在法國外交部的授權下,編寫了有關中國的2006年12月版《中國科技現狀報告》。該報告盡管采用了一些不是最新的或不夠準確的數據,但仍反映了歐洲科技屆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主流看法,對中國目前積極發展科技和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25年前,中國還是一個科技力量薄弱的國家,今天卻加大步伐完成了科學技術革命。中國的科技進步工作主要是由中國科學技術部負責,宗旨是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使科學技術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中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確保中國2020年進入世界主要科技領先國家行列。
中國政府于1978年起開始執行科學技術革命的政策。最初制定的指標沒能完全達到,但是90年代末期再次興起及快速發展的科技改革的成就卻不容否認。
中國的科技改革主要圍繞著四個方面:改革科技結構及其資金模式;拓寬科研經費渠道和加強科技人員隊伍;集中科技力量,優化科研部門和優先領域;加大中國科技對外開放的步伐。
中國的科技改革最初模仿的是蘇聯模式,同時吸取了西方模式的精粹。在這種模式下,科研經費主要用于提高科技競爭力,特別是主要傾斜在應用科學項目,發展高新技術和創新能力。此外,大學由于科研活動不斷擴大,同科學院及其它科研院所一起,積極參與到科研和技術的發展進程中。
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科研的投入,其科研投入位居世界第三(2006年底可能位居第二),僅次于日本和美國。從1998年起,每年科研投入以15%遞增,中國的DIRD/PIB比率,2004年達到1.23%,但低于美國的水平。2004年,中國有115萬人從業于R&D領域,其中有92萬名研究員,中國從事R&D的人力資源,僅次于美國。中國從2000年起科研人員增加了25%。
科研人員擇優錄用,主要集中在實驗室或科研院所,他們的科研活動集中在由國家確定的優先領域。這類實驗室數量不多,有163個重點實驗室,十幾所大學,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這樣易于迅速集中裝配最尖端的科研設備,結合在國外培訓過的中國科技人員,發展對外國際科技合作,彌補空白和落后,獲得知識并提高中國科研能力達到世界水平。
盡管中國R&D投入主要目標是針對應用科學和發展高新技術(只有5.7%的國內R&D投入用于基礎研究),然而,中國在世界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還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5年內中國在世界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的數量翻了一番。2004年,中國在世界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的數量,位于全世界的第5名,成果顯著。中國發表了世界科技出版物的5%,僅次于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領先法國。這一成績在材料科學領域(數學、物理、化學和理工)尤為顯著,但是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較為滯后。中國科研論文發表的數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其發表物的國際能見度卻比較低,應用指數為0.5,低于世界和歐盟25國平均指數的2倍。但中國在數學和工程領域卻達到了0.7。
在技術領域,中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彌補其落后。中國建立了一批高新技術園區,其中一些在創新領域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彌補落后,中國正逐步為外商轉讓權術提供優惠條件,中國積極鼓勵外國研發機構在華建立中外合作研發機構或獨辦研發機構。這項政策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4年,中國成為世界科研中心落戶第三多的國家,有700多家國外科研中心在中國落戶。吸引世界科研中心落戶中國的主要原因是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可以享用廉價的人工費、廣闊的中國市場、同當地科研部門和大學合作的機會等優勢。如果說這些研究中心通常主要以中國市場的需求而開發技術,而現在已開始根據中國市場進行創新,瞄準國際市場來開發技術。在中國的外國投資一般集中在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汽車制造和化工產品領域。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在歐美申請專利的數量不多,中國技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也非常有限,但是從2001年起中國開始有所改善。2004年,中國申請國際和歐洲專利的數量占0.9%,大概有1200件申請,占美國頒發專利的0.4%,是630項專利,比1999年提高了125%。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中國2005年位居世界申請PCT專利的第10名,占申請量的1.8%。中國希望在國家確定的優先領域內提高其技術競爭力,特別是生物醫藥、BTP家用器具和電子電器方面。
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合著論文數呈顯著上升趨勢,在其合作發表科學著作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科研的主要合作伙伴。這主要體現在近年來中國在國際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的數量,和歐美國家在國際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的數量,相差無幾。美國發表科研著作的數量占全世界的1/3還多,它同時也是中國的主要科研合作國家。
此外,中國還與其亞洲的近鄰國家開展了豐富的科技合作。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科技合作國家,還有新加坡、南韓等國家或地區,和這些國家合作發表的科研著作占中國與國外合作發表科研著作的10%。中國同時還優先與澳大利亞、加拿大開展合作,而這兩個國家也把與中國開展科技合作作為其國際合作的重點國家。
過去,歐盟國家與中國的科技合作略顯滯后,但近年來的一些舉措已經使中國參與到歐盟及世界的大科學計劃中,如:人類基因組計劃、歐洲伽利略計劃、ITER計劃、歐盟25個成員國的科研框架計劃等。
歐洲僅有3個國家,德國、英國和法國排在中國前10個合作國家名列中。法國是中國的第7個科技合作國家,與中國合作發表的科研論文僅占中國合著論文的5%,德國和英國是其的2倍。中國是法國的第16個科技合作國家,與法國合作發表的科研論文僅占法國合著論文的2%。中法科技合作長期處于相對低水平狀況,但近年來加強了中法兩國國家和地區層面的科技合作。近期,中國科學院和法國的主要科研部門都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比如:與法國科研中心、法國原子能委員會、法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法國衛生與健康研究院、法國農科院、法蘭西科學院等。近10多年來,建立了多個中法聯合實驗室,如:中法信息、自動化和應用數學實驗室(LIAMA)、中法催化實驗室(LFCC)、中法基因和生命科學實驗室、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
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在雙方政府的推動下,同時也是在雙方教育部門自愿開放和國際化的趨勢下,中法高等教育部門密切聯系。法國目前是世界上接納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之一,位居世界第6名,排在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德國之后。
為了確保中國處于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中國必將繼續努力加強其科研和創新能力??蒲袆撔率莿撛熵敻坏脑慈?,科研創新也是消除目前制約中國發展,如在減少能源消耗、環保、衛生方面,不可缺少的源動力。在這些方面,歐盟國家可以成為中國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國和歐盟27個成員國的科技合作應該繼續并不斷得到加強,以便保證歐洲成為21世紀世界上主要科技強國——中國的重要合作者。